2015 回顧

冬天的索邦



話說自從八月放完三週的暑假回到巴黎工作後,之間因一直忙於工作,週末也忙於外省巴黎兩頭跑,所以沒時間交代我到底做了什麼。


如今,2015即將結束,就讓我來用此文來回顧這一年吧。



老實說在法國的生活我還混得不錯,相較於其他認識的台灣人,我也自覺幸運很多。
這一切真的要感謝太多人無形和實質的幫忙與鼓勵!



由於法文自己已在台灣學了很久,考了檢定程度也已經不是那種小大一的呀呀學語等級,
文化上跟法國人的交流也沒有障礙,宗教、經濟、政治、生活模式等各層面,我不敢說自己相當了解,但也已經不是那種當初人生地不熟的陌生體驗。現在看到他人寫的法國旅遊網誌那種彷彿時時都在發現新事物的語調和文中重複使用的大同小異的正面形容詞,我相當無感,回想第一次來法,當初以為自己會是最後一次來歐洲,所以就拼命坐火車飛機到處跑,好多古蹟如數家珍,回憶難忘。



想想現在,短短三年不到,從婚後找到了第一份工作、辭職、申請培訓課程、一人赴巴黎上課、找實習、寫報告、找工作、找房子、終於找到房子、辭掉工作、找到另一份工作、到結束這份工作...



我的結論就是:2015 這一年,我真的好忙好辛苦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2015 年,延續去年在巴黎的生活。

我愛巴黎的歷史建築,尤其當我獨自一人走過新橋,或是在塞納河畔的某個碼頭邊遊蕩時,我不禁讚嘆「天哪!這個城市真美」,美到我詞窮。巴黎是個光明之城,也是個萬惡之城,它具有一般國際都市會有的問題:衛生、噪音、犯罪、居住等社會問題...



巴黎很美, 但是不適合居住; 巴黎女人很美,但是不好相處。
某些巴黎人的陰晴不定和神經質,我在工作領域中徹底感受到了!



但話說回來,我的法國生活似乎還融入的不錯。
雖然工作上有些事情讓我覺得好難。
尤其跟某些法國同事的相處讓我很痛苦。



至於明年,我是會繼續留在巴黎練功還是會回外省修身養性,目前我還沒有答案。

不想畫下句點,2016年讓我在巴黎生活後面放個逗點吧,因為驚嘆號一直都在。



凡登廣場





Plus d'infos »

吐槽巴黎女人

讓我醜話說在前面,這篇文章恨意濃,若不想受到負面影響請離開。 





BHV瑪黑店的聖誕節裝飾



從很久以前開始,閱讀Facebook上的文章成為我通勤時打發時間的嗜好。
而最近這幾年,看到女性時尚雜誌Vogue有越來越多的文章在談論法國文化或是一些台灣人在法生活的閒聊心得文 (說閒聊是因為這些文章內容用字遣詞非常casual,與學術幾乎無關,沒有社會科學的研究數據也沒有太多的咬文嚼字吊書袋)。只覺得似乎越來越多的女性與法國有接觸,在法留學或工作,因而有機會發表在法國生活的一些所見所聞。

這樣推介法國文化的文章立意很好值得肯定,但我想表達的是,某些一直捧法國、歌頌巴黎女人的文章我TMD看得好膩!

 
好膩! 
好膩! 
好膩!



我因為太過厭倦這種狗腿文章所以要說三次!
再追加一次好了因為真的:好膩!

狗腿文章就是這麼油膩膩!該是時候來杯綠茶去油解膩了!

什麼叫巴黎女人?
是住在巴黎的女人,還是在巴黎街道上行走的女人?
我住過巴黎,我在巴黎工作,那我是文章中談論的巴黎女人嗎?
大家看到我會覺得我代表巴黎女人?
我會是時尚的化身或是同義詞?

別傻了!



這些文章都只談論住巴黎的白種歐洲女人 (搭配文章的圖片也說明了一切),不會有人跟你談住在巴黎十三區的中國或越南女人、住在十區靠近聖德尼門(Porte Saint Denis)的印度或巴基斯坦女人、某些也住巴黎通常身材豐腴包著傳統頭巾的非洲女人、還有全身包得像蝙蝠的穆斯林女人...



巴黎是時尚之都,但是巴黎女人跟世界上其他女人一樣,放的屁不會是香的,大便也不會是粉紅色的。




以下是一篇我在臉書上看到的談論巴黎女人的文章其中一段:



巴黎女人當然有很多種。外國人心目中的「巴黎女人」,纖細優雅,品味不凡;法國人對「巴黎女人」的印象則可能多了幾抹任性與挑剔。法國作家Sacha Guitry說 : 「成為巴黎人,不是在巴黎出生,而是在巴黎重生。」 ( Être parisien, ce n'est pas être né à Paris, c'est y renaître )。我們想學習的「巴黎女人」,不僅僅只是住在巴黎或出生在巴黎;她們通常也是信仰Coco Chanel名言「流行易逝,風格恆存」(La mode se démode, le style jamais)的忠實信徒。



讓我們來賞析(吐槽)一下這段狗腿文字。
 


第一句(藍色部份)若把巴黎去掉其實也適用,因為女人本來就有不同的面貌,男人也是一樣(小鮮肉、暖男、草食男、肌肉男、大叔...),強調巴黎、註明女人,不過是雙重的刻板印象,難道台北女人就不時尚,高雄或是台南女人也沒那麼時尚嗎?還是其實這些文章的作者都在說巴黎的女人裝扮顯得時尚的比例比其他城市高?那紐約女人應該會很生氣吧 XDDDD



這就是刻板印象。而且似乎巴黎男人的時尚度不在被討論的範圍內?個人在地鐵裡可是見識過不少穿著雅痞、低調時尚的法國帥哥哩。



第二句(紅色部份)是我唯一在這篇文章中學到的東西,而且Guitry說的是巴黎人,又不是只有巴黎女人,把這句話放在狗腿巴黎女人文也太瞎。照Guitry說來,我勉強算是巴黎女人囉,因為我覺得自從在巴黎生活後,我身心上灰飛煙滅了好多次,也重生了好多次... (搖頭苦笑中)


再來,最後一句(綠色部份) 讓我非常生氣,為何我們要向巴黎女人學習?學習什麼?她們是我們的老師嗎?還有,誰信仰香奈兒的名言了?你要是問她們這誰的語錄,可能很多人都答不上來呢。至於「忠實信徒」這種字眼就請不要再用了,狗腿的極致表現啊~


那我個人對巴黎女人的看法又是如何?我只能再重申一次在臉書留下的評論:

這裡有些年輕女人的嘴臉真的讓我不敢領教,漂亮有餘,沈靜不足。搔首弄姿有餘,和顏悅色不足。如果有人又要出來歌頌巴黎女人,我只能說她們很會塑造適合自己的風格,但是人格是另一回事



  

各國觀光客會來的春天百貨正慶祝150週年,凱特溫斯蕾是形象大使(與圖中廣告無關)


這樣寫好像巴黎女人很糟很惡劣似的,其實我並不是沒有遇過和藹可親的巴黎女人,我只是想藉由這篇吐槽文表達我對這些狗腿法國/巴黎文章的厭惡。

也許寫這種神化法國/巴黎的文章可以賺到很多點閱率,或是來充一下時尚雜誌的版面,達到讓想去法國卻沒去過的人解high的目的,同時又有稿費可拿。這讓我想起初次來法的日本觀光客的巴黎症候群(請自行搜尋,會有很多有趣的文章),我想台灣人抗壓性沒那麼低,對法國的憧憬幻想也沒有日本媒體散播得那麼瘋狂。(日本人哈法哈到連麵包店的招牌都會用一些奇怪的法文字組合,台灣有聖娜多堡Semeur du pain,有一堆分店的日本山崎 Saison du Soleil,而且不只麵包店,某些服裝或是雜誌品牌更是)


只能說期待越多,跌得越重。


當我在Uniqlo跟一堆巴黎女人排試衣間時,我突然覺得其實亞洲人才時尚呢~

不論何時進去人都爆多的巴黎九區Uniqlo

在FNAC看到的法文版美少女戰士也很時尚,看看這水手服多性感 XDDD



上面那張照片是大離題無誤。

最後來欣賞一下Mylène Farmer跟史汀最新合作的歌曲「被偷的車」還有巴黎聖母院附近的美麗景色。若有人寫文章歌頌巴黎的古蹟建築,我會非常想讀且不會吐槽,因為比巴黎女人難寫多了,想讀的人應該也會比較少吧。

今天先吐槽到這邊,謝謝收看。







巴 黎女人當然有很多種。外國人心目中的「巴黎女人」,纖細優雅,品味不凡;法國人對「巴黎女人」的印象則可能多了幾抹任性與挑剔。法國作家Sacha Guitry說 : 「成為巴黎人,不是在巴黎出生,而是在巴黎重生。」 ( Être parisien, ce n'est pas être né à Paris, c'est y renaître )。我們想學習的「巴黎女人」,不僅僅只是住在巴黎或出生在巴黎;她們通常也是信仰Coco Chanel名言「流行易逝,風格恆存」(La mode se démode, le style jamais)的忠實信徒。 - See more at: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3157&utm_source=Facebook&utm_medium=Social&utm_campaign=Daily#sthash.5ewcMfQ4.dpuf
巴 黎女人當然有很多種。外國人心目中的「巴黎女人」,纖細優雅,品味不凡;法國人對「巴黎女人」的印象則可能多了幾抹任性與挑剔。法國作家Sacha Guitry說 : 「成為巴黎人,不是在巴黎出生,而是在巴黎重生。」 ( Être parisien, ce n'est pas être né à Paris, c'est y renaître )。我們想學習的「巴黎女人」,不僅僅只是住在巴黎或出生在巴黎;她們通常也是信仰Coco Chanel名言「流行易逝,風格恆存」(La mode se démode, le style jamais)的忠實信徒。 - See more at: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3157&utm_source=Facebook&utm_medium=Social&utm_campaign=Daily#sthash.5ewcMfQ4.dpuf
巴 黎女人當然有很多種。外國人心目中的「巴黎女人」,纖細優雅,品味不凡;法國人對「巴黎女人」的印象則可能多了幾抹任性與挑剔。法國作家Sacha Guitry說 : 「成為巴黎人,不是在巴黎出生,而是在巴黎重生。」 ( Être parisien, ce n'est pas être né à Paris, c'est y renaître )。我們想學習的「巴黎女人」,不僅僅只是住在巴黎或出生在巴黎;她們通常也是信仰Coco Chanel名言「流行易逝,風格恆存」(La mode se démode, le style jamais)的忠實信徒。 - See more at: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3157&utm_source=Facebook&utm_medium=Social&utm_campaign=Daily#sthash.5ewcMfQ4.dpuf
巴 黎女人當然有很多種。外國人心目中的「巴黎女人」,纖細優雅,品味不凡;法國人對「巴黎女人」的印象則可能多了幾抹任性與挑剔。法國作家Sacha Guitry說 : 「成為巴黎人,不是在巴黎出生,而是在巴黎重生。」 ( Être parisien, ce n'est pas être né à Paris, c'est y renaître )。我們想學習的「巴黎女人」,不僅僅只是住在巴黎或出生在巴黎;她們通常也是信仰Coco Chanel名言「流行易逝,風格恆存」(La mode se démode, le style jamais)的忠實信徒。 - See more at: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3157&utm_source=Facebook&utm_medium=Social&utm_campaign=Daily#sthash.5ewcMfQ4.dpuf
巴 黎女人當然有很多種。外國人心目中的「巴黎女人」,纖細優雅,品味不凡;法國人對「巴黎女人」的印象則可能多了幾抹任性與挑剔。法國作家Sacha Guitry說 : 「成為巴黎人,不是在巴黎出生,而是在巴黎重生。」 ( Être parisien, ce n'est pas être né à Paris, c'est y renaître )。我們想學習的「巴黎女人」,不僅僅只是住在巴黎或出生在巴黎;她們通常也是信仰Coco Chanel名言「流行易逝,風格恆存」(La mode se démode, le style jamais)的忠實信徒。 - See more at: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3157&utm_source=Facebook&utm_medium=Social&utm_campaign=Daily#sthash.5ewcMfQ4.dpuf

Plus d'infos »
Copyright © 2017 Sophie Sylvestre. All rights reserved. Fourni par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