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418

剛才餵完了奶,趁孩子睡覺,總算現在可以挪出時間記錄一下自己生產的經歷。



一切都像夢一樣。



生產前從未想過會有當母親的一天,就算想過也只是停留在表面膚淺的一些瑣事。
直到孩子真正出生,才有徹底的體會。那種體會不是透過看電視劇或是孕期大量閱讀育兒相關知識就可以徹底覺悟到自己是個母親的事實的。

回想自己孕晚期,每天骨盆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站也不是,坐也不是,躺著雖可以稍微放鬆些但也是翻來覆去影響枕邊人的睡眠。


過完聖誕,肚子越來越大,肚皮越來越緊,預產期為1月底,那時心中只想趕快生,還一直懷疑自己是否真的可以撐到那時候,結果新年過完了,連著好幾天有些微破水,我不以為意以為這是正常現象,反正沒有陣痛 (沒生過孩子也不知道怎樣才算陣痛),只覺得有時候肚皮好緊繃,壓迫到器官喘不過氣來很痛苦。


直到分娩前一天,一個星期三的晚上,跟先生用晚餐,正準備享用準備好的沙拉,突然間,啵的一聲黏液塞(bouchon muqueux) 像香檳的軟木塞被打開,羊水溼潤了我的酒紅色絨褲,我啊的驚呼一聲,趕快請先生幫我到樓上準備幾件衣服,好在我的待產行李已準備好擺在客廳,嬰兒衣物及衛生用品一個月前都已準備好,羊水破了不管生不生註定是要住院觀察了,我請我先生不要緊張,打個電話告知醫院我們要過去了,話筒那頭婦產科的人說「沒事,我們等你們」。


於是我就穿著濕一片的褲子到醫院了,在車上寶寶還有在動,我鬆了一口氣。


女醫生先初步幫我做診斷,當時晚上八點多,已開兩指。她問我有沒有宮縮陣痛,我說我不確定那是不是宮縮,只覺得肚皮很緊很不舒服。


接著,醫護人員將我分配到一個單人的分娩病房,九點了,陣痛開始讓我身不由己,助產士小姐問我要不要使用減痛分娩,我立刻答應,雖然當時這痛還能忍受,但我當時覺得減輕痛苦也是在減輕自己的心理壓力,若能讓生產順利些有何不可 ?

麻醉科醫師們於是開始架設器材,我身上吊了點滴,背上和肩上貼了針筒和膠帶。

晚上10點,陣痛加劇,麻醉師問我疼痛的指數為何(10為極度疼痛,0為毫不疼痛),以作為劑量參考的指標,還試探我左邊是否比右邊痛,好讓我調整姿勢減輕痛苦也讓藥劑得以平均流向下半身。


過了午夜,陣痛就算變頻繁我也開始感覺不到太多不適。有好幾個小時,我、我的先生還有不時進來病房的助產士,盯著螢幕監視我和嬰兒的心跳和血壓,好摸索出一個讓寶寶和我都比較沒有壓力的陣痛姿勢。


約凌晨3點多,超音波顯示胎兒的臉朝上,我的胎位雖是正的,但胎兒臉應該朝下才能降低剖腹產的風險。該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正在進行一個徒手將胎位轉正是否能降低剖腹產和使用助產工具風險的研究,助產士問我是否願意參與這個實驗研究,成為實驗組 (即讓助產人員徒手將胎兒臉轉成向下),要成為實驗組也需經過電腦抽籤,很幸運的我抽到實驗組,連助產士都幫我祈禱。


簽了同意書後,一位金髮的資深女醫師到我病床邊自我介紹,接著就開始操作徒手轉正胎位(rotation manuelle)。約五分鐘後,我被告知寶寶的臉已經被轉成朝下,接著就等陣痛加劇,寶寶下降至骨盆(engagé),然後就可以開始準備分娩了。


徒手轉正胎頭後,最後他們還是使用了「刑具」來幫助我的寶寶來到世上 (該操作法文稱為extraction instrumentale),那是一種大湯匙,用途就跟吸盤(ventouse)或是產鉗(forceps)一樣,在於幫助母親加速完成分娩,將嬰兒拉出產道。

只能說減痛分娩真是好物啊,如果沒有麻醉,我真不知道我能不能生。

凌晨5點,歷經了約一小時的吸氣吐氣用力推,雖然下半身麻痺,我隱約感覺到胎兒的頭出來了,接著後面就很快地完全分娩(délivrance)。

嬰兒的哭聲我忘記是怎麼樣了,印象中沒有太響亮,助產士立刻將寶寶放在我胸口上,這是屬於我們的第一次親密接觸,我還沒看到寶寶的臉,只看到他茂密的頭髮。說不上是喜悅,只覺得鬆了一口氣,終於生了。

一分鐘後,助產士將寶寶移到一旁秤重量、量身高、清洗乾淨,並讓寶寶穿上我們準備的衣物,接著將他放在我的病床旁一個透明設有溫度控制的箱子裡。


正當資深醫生縫合我的撕裂傷時,我就在旁邊一邊跟先生聊天,一邊看著寶寶。


我靜靜地看著他,此刻世上的任何事情彷彿已不重要。
這個世界就只有我和他。



最後我們住院住了六天,比別人長一點是因為寶寶雖然正好37週出生不算早產,但體重還是略輕,身高也是低於平均值。六天的觀察確認母親和寶寶狀況都算不錯,寶寶體重爬升後,我們就出院了。



010418,這個我承受巨大痛苦的日子,這個難以忘懷的日子,從我的身體裡,一個生命誕生了,生產改變了好多事。我不再是我自己,不再以自我中心只想著我自己的生活。所有和寶寶無關的事都變成了風花雪月的乏味浪漫。





病房外的風景








Plus d'infos »

胎音

今天去Angers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CHU)照了第三次超音波。

由於很晚才發現懷孕,第一次和第二次的超音波皆在Le Chesnay照,且間隔只差一週。

照第一次超音波時寶寶已經19週大了,性別已知,除了確認懷孕之外,也可推測出懷孕日期(date de conception/grossesse)。第二次超音波則是重在檢查胎兒的形態(morphologie)是否有異樣,心臟、腦部、四肢、手指腳趾數量是否正常...等。

今天幫我照的是一位助產士(sage femme),她旁邊似乎是個女實習生。跟前兩次相比,助產士擠了好多的凝膠在我的肚皮上,照超音波時有點粗魯,感覺自己像個物件被檢視批評著。

不過過程算順利,除了我自己肚皮有點緊張外,這一次看到的寶寶更完全了,看得到完整的脊椎和主要內臟,四肢正常,手指腳趾數量也正常,此外還看得到嘴唇、鼻孔和眼睛,

寶寶的眼睛在超音波設備顯影下呈現為兩個黑黑的窟窿,寶寶對我眨了兩次眼,好神奇的一幕。心跳為每分鐘141下(141 bpm),正常。

助產士說寶寶很小隻,目前1600克,在標準值內所以不算極端的小,胎位正常,寶寶頭在下方,我鬆了一口氣,希望之後不要有變化。

不管怎樣,一個在身體裡孕育九個月的小生命,是那樣脆弱,媽媽永遠最關心的就是寶寶是否健康,其他細節相比之下根本不重要。





Plus d'infos »

禮物



在Le Chesnay的最後一天,整理回家行囊時看到難得一見的彩虹
Le 16 septembre 2017, au Chesnay



巴黎的工作合約告一段落,搬回外省即將滿兩個月了,最近又開始回想在巴黎的那將近三年的生活。

一開始知道在巴黎只是因短暫的工作才居留,將近三年的生活卻讓我漸漸忘記畢竟自己有天還是要回到外省。

原本以為可以繼續在巴黎做自己喜歡的工作,認識形形色色的人,過著已婚偽單身的自由生活,周末上館子吃好料、約朋友逛博物館、賺錢四處旅行、買自己喜歡的東西、偶爾周末搭車回外省家看看我的魚、整理花園...

直到有一天,突然身體感到不對勁,很奇怪的不適感卻又說不上來是哪裡出了問題。好不容易瘦下來變平坦的小腹突然在肚臍眼附近腫了一大塊。因便祕而脹氣? 肥胖? 腫瘤?

聽了周遭人的建議,到La Defense全巴黎最便宜的藥妝店買了兩支驗孕棒,廁所一驗,3秒不到的時間試紙上就立刻顯現明顯的兩條線,我則是臉上三條線... = =

隔天凌晨三點睡不著再驗一次,結果依舊,所以這次是真的懷孕了!

趕緊回想自己上次生理期是何時來的,跟先生反覆推敲懷孕的時間點,並趕緊請人介紹一般科醫生。驗完血確定懷孕,最後照了超音波,寶寶至少已經19週了。有夠扯,比扯鈴還扯。 我自己也不敢相信可以這麼晚發現,過度埋首於工作結果忘了注意自己的身體變化。原來某天早晨臉色蠟黃和莫名出現的斑點,現在都有了合理的解釋。我可憐的同事還因為我當時負面的情緒而遭殃,現在想來真覺抱歉啊。

唉,我可憐的寶寶,我現在要來懺悔,孕期的前三個月我還不忌口,炎炎夏日跟朋友去火鍋吃到飽,吃四川辣牛肉麵,還每天咖啡歐蕾至少一杯,直到有天胃口改變,突然覺得星巴克好難喝,我才自然而然不喝咖啡。謝謝寶寶讓我遠離不好的食物。



生理心理的全面變化


很多人對小孩這種生物,恐懼厭惡大於關愛理解。我以前也是這樣。

驗孕後回想起來才發現懷孕改變了好多事,是一場心理生理上的全面改變 :

- 感官變得更敏銳,聽覺嗅覺味覺,星巴克的咖啡突然變得沒那麼好喝、坐地鐵時覺得吵死了、原本很喜歡的Dior玫瑰香水,有天早上正準備出門上班時,才噴了一下就覺得好刺鼻。下班時到公司對面的大商場Parly2等公車時,對於酸味敏感到能聞得到垃圾筒的臭味。

- 情緒敏感易怒,一點不爽就想罵人,先生或是男同事幾乎都變受氣包

- 身體某個地方不舒服卻又說不上來是哪裡出問題,我很幸運沒有孕吐但是會胸悶

- 口味改變,以前愛吃的突然都不愛吃了,卻會開始想吃重口味尤其酸辣的東西(有天就是很任性地下班立刻坐C線殺去巴黎吃泰餐或四川超辣牛肉麵= =")

- 到了懷孕中期(尤其第四五個月開始)很容易餓,上班都想啃零食 (在同事面前明目張膽地吃著堅果核桃葡萄乾...)

- 便祕 (曾經好幾天上不出廁所,後來喝了Hepar這神奇的含鎂量全法第一的礦泉水才讓我隔天通體舒暢,偏頭痛跟便秘等全身不舒服都好了!! 聽友人說她喝了腳都不抽筋了,於是我稱它為孕婦神水啊啊啊)

- 開始閱讀育兒書籍、吸收懷孕相關知識 : 以前都讀文學類或是吸收職場新知較多,現在就是會失心瘋訂閱一堆媽媽寶寶、親子天下等粉絲團,到賣場則會不由自主走到玩具區,想像以後要給小孩玩什麼玩具

- 走在路上開始以關愛的眼光觀察別人的寶寶或小孩,以前都是以厭惡+兇狠+鄙視的眼光...XDDD



一場神奇的旅程

孕育生命對女人來說是場神奇的旅程,自己從來沒有認真想過有天居然會輪到我當媽。
得知自己懷孕,一開始是錯愕,因為當時一心想著工作,完全沒有心理準備,話雖如此,但我想也該是時候了,如果時光倒流,我還是希望能結婚後三年內懷孕,而不是順其自然到現在。

孕期19週開始,肚子裡已經有胎動了,發現懷孕以前會以為是腸胃蠕動,當自己看了胚胎成形的相關影片,才從錯愕的感覺轉變為驚喜,驚訝於自己身為女人能夠孕育生命是一種無可替代的能力,喜悅則是因為自己當了媽媽以後要面對的將是一個家庭新成員的誕生,這個家庭新成員也將是無可替代的,妳會想用盡一生的努力好好地透過教育去愛他,能夠不求回報地給予愛是一種能力 !



給寶寶的悄悄話

這篇文章之所以命名為【禮物】,是因為沒想到有天自己會有當母親的機會,我忽略自己的身體太久,導致太晚才發現這個小生命的存在。



如果時間點媽媽沒推測錯的話,我親愛的寶寶,你說不定在心臟跳動之初就已經跟媽媽去挪威旅行了呢 ! 挪威是個很特別的地方,如果你將來長大了,有機會一定要去看看挪威的森林和峽灣,那裡的人們有著和法國、和台灣都相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人生哲學。

我們還一起走過好幾遍巴黎的新橋,新橋是媽媽在巴黎生活時最愛的橋,橋下流淌著塞納河,滿載著我的綺麗幻想和熱切希望,美好的愛情可以逝去,眼中的淚水可以乾涸,但是你的存在讓我腳步穩重、眼神堅定,因為你,媽媽想成為一個更好的人。媽媽年輕時在巴黎待過幾年,可以說是海明威認為的那種幸運的人,幸運是份禮物,而你就是我的禮物。有了幸運,接下來我想要的是幸福,未來我們一家三口可以一起創造的幸福,不管這份幸福能持續多久,媽媽會盡力讓自己快樂生活,也讓你快樂成長。

我們一起坐過地鐵,地鐵過站時發出的聲音好尖銳刺耳,不知道你當時有沒有聽覺,但是媽媽好怕你被這粗魯野蠻的世界嚇到。我們也一起坐過飛機回台灣,好怕台北某些凹凸不平的人行道讓媽媽跌倒,或是呼嘯而過的公車讓你受到驚嚇。自從發現了你的存在,媽媽心裡想的不再是自己一個人,如果發生意外,我第一個想到的是你,因為你是無辜的,你出生以後還有那麼多有趣的事物要探索,如果在我肚子裡的你無法平安,我也不知道將來能為你做什麼了。

在有了你之前,媽媽一直是個樂天開朗、愛好自由的人,想去哪裡就去哪裡,機票買了、行李一背、朋友一約,說走就走,覺得只要保持樂觀,天底下沒有做不到的事。但是現在我的擔憂多了,我不再大而化之,對一些細節更加重視,會去預測未知的危險,只想好好守護你。過去令媽媽難過的事情都不再令媽媽難過了,因為我在乎的是有你的將來,錢可以再賺,理想可以去追求,等你出生以後,我們還有好多好多事情可以一起學習,一起成長。



親愛的寶寶,你的誕生將會是我前進的動力,同時也是媽媽對自己人生的期許,媽媽不希望因為養育你而鬆懈自己的人生態度,因為我知道有一天我必然得放手讓你過你自己想要的生活,這也是為人父母在孩子長大後不得不經歷的痛苦。如果時間之神能讓媽媽重新選擇一次,我還是不後悔學法文,不後悔唸文學,不後悔來法國,更不後悔有了你。



結束了三週的台灣之旅,當時媽媽帶著你四處大吃大喝看了好多家人朋友。回到法國以後,媽媽發現你心情似乎平靜下來了,也許是因為這樣,媽媽的肚子也沒當時那麼不舒服。不知是否因為媽媽賦閒在家的關係,才十一月,今年的冬天媽媽覺得好冷。回想去年的這個時候,媽媽可是動力滿滿、每天都很期待去上班呢 !



親愛的寶寶,你將會在2018年的冬末出生,等你再大一點點,春天的陽光就會輕輕地灑在你稚嫩的小臉上,媽媽夢想帶著你到花園裡散散步,偶爾看爸爸釣魚,或等著天鵝一家游過來討麵包吃。我們的小花園裡有很多東西讓你慢慢去發現。話說爸爸和媽媽前幾天種了五株新玫瑰,等明年夏天到來,加上去年夏天種的伊甸園玫瑰 (Pierre de Ronsard),你就會看到六種不同花色的玫瑰。我們還種了一些水仙和番紅花 (crocus),此外,你也會看到紅色的劍蘭和不同種類的鬱金香等球莖植物。我們也種了梨子樹,你的奶奶會再送我們四棵梨子樹,如果栽種成功的話,以後我們就會有很多梨子可以吃了。

古羅馬的哲學家西塞羅曾說 : 如果你擁有一座圖書館和一座花園,那麼你就是世上最幸福的人了。(Si vous possédez une bibliothèque et un jardin, vous avez tout ce qu'il vous faut.) 媽媽心想,若再加上你,相信我們會更幸福。


親愛的寶寶,只要再等兩個月就好,媽媽期待明年與健康的你相見。



Plus d'infos »

電影Before Sunset 路線朝聖

Sur le Pont Louis Philippe, before sunset




去年夏天在Quai de la Tournelle往後拍聖母院,與電影無關



許多影迷眼熟也耳熟能詳的「愛在黎明拂曉時」 (Before Sunrise, 1995)、「愛在日落巴黎時」 (Before Sunset, 2004) 和「愛在希臘午夜時」 (Before Midnight, 2013) 電影三部曲,看來看去個人還是最喜歡第二部的色調、風景和對白。



Jesse 和 Céline 維也納的邂逅在第一部曲中已經頗有戲劇性和發展性,讓人非常期待第二部的誕生。當時還在讀書,看了第一部就令我幼小的心靈念念不忘,憧憬著有朝一日一定要到歐洲壯遊。 



而第二部曲中在莎士比亞書店的偶遇更是令我拍案叫絕,許多作家工作過、充滿懷舊氣息的書店、曾經相遇相知的兩人、當時陰錯陽差沒有再見面卻又因為以彼此故事為基調而改編的一本新書的發表會而再見面,再搭上巴黎這個四季各有不同性格的城市,太多綺麗的元素讓這一部曲浪漫度和知性度再度破表。



我真正喜歡這部電影的原因,不只因為曖昧的感情議題,在兩人的辯論中其實有很多主題是當下與這個世界息息相關的,卻是當時自己無感的。第一次看這部電影時我還沒去過巴黎,很喜歡Céline那種自然不拘的個性,自信但不驕傲,卻帶有某些法國人的神經質和矯枉過正略顯歇斯底里的態度。


電影開頭,位於左岸第五區的莎士比亞書店,37 Rue de la Bûcherie



個人好幾次都想認真挪出一點時間到 Jesse 和 Céline 曾走過的地方,體驗一下那種節奏明快的機智辯論中、率真自然的挑釁、卻是法國都市人才有的那種輕快氛圍。



這次終於成行了。



兩位主角離開書店後,沿著旁邊的小街Rue St. Julien le Pauvre走,接著往左轉到達Rue Galande,當年電影中出現的越南餐廳和Studio Galande (外面貼滿電影海報),如今已2016年了居然還在 !






Jesse Céline 前往咖啡館路過的Rue Galande,充滿巴黎小巷弄的魅力



席琳質問傑西為何沒到維也納赴約時,傑西背後的教堂



接著,場景換到了十一區的純情咖啡館(Le Pure Café)。電影很明顯經過剪接,省略了許多從莎氏書店到咖啡館之間的路線 (至少兩公里的路程,若全錄進去電影應該早就拍完,也沒時間聽席琳彈吉他了)。



要到純情咖啡館可坐八號線到Faidherbe Chaligny站,或是九號線Charonne站。




位於十一區的Le Pure Café 純情咖啡館





















 

Promenade Plantée 位於巴黎十二區的綠色步道


咖啡館小坐後,主角兩人漫步到了綠色步道。



前往綠色步道可坐地鐵八號線到Montgallet站,出了站後沿著Montgallet街走,就可以看到告示牌指示著綠色步道(Promenade Plantée)的行人入口。



綠色步道嚴格說其實是一座在Daumesnil大道上方的天橋,這座空中步道從十二區延伸到巴士底歌劇院區,比起一到六區,是巴黎觀光客較少的地方,也是巴黎一般階級市民居住區,跟十六十七區那種上流高級住宅區是完全不一樣的氣氛。



巴士底廣場位於三、四、十一、十二區的交界。交通方便、餐廳酒吧商店林立(2015年巴黎恐攻案發地點之一就在十一區酒吧咖啡廳眾多的Charonne街),是巴黎的quartier populaire,相對於巴黎西區那些比較豪華高檔的地段而言。



攝於上綠色步道天橋前的入口


注意建築物上方的人像雕刻,非常少見



也只有冬天才有越冷越綻放的櫻花


在橋上看街區果然很立體



看過電影的人一定會覺得似曾相似



從巴士底方向出來,附近是 Le Viaduc des Arts 藝術棧道橋,有許多文化產業專業店舖




電影中傑西與席琳坐完觀光蒼蠅船,出來後的亨利四世碼頭(Quai Henri IV) 位於四區聖路易島與巴士底區之間,也是一段觀光客比較不會閒逛的區,因為離西提島聖母院有段距離。

不管在哪個碼頭閒逛,看塞納河的角度不同,風景當然也是各有千秋。總之,都很美!



同場加映題外話:

如果想體會一般階層巴黎居民的日常生活,有空可以到十一、十二區走走,體會巴黎女郎的黑暗面 (咦?);有幾間書店很有意思,與拉丁區那些瀰漫著學術(學究?)氣息的書店非常不一樣。



十二區Saint Bernard街,附近有許多特色小店,很有quartier populaire的特色




Plus d'infos »

2015 回顧

冬天的索邦



話說自從八月放完三週的暑假回到巴黎工作後,之間因一直忙於工作,週末也忙於外省巴黎兩頭跑,所以沒時間交代我到底做了什麼。


如今,2015即將結束,就讓我來用此文來回顧這一年吧。



老實說在法國的生活我還混得不錯,相較於其他認識的台灣人,我也自覺幸運很多。
這一切真的要感謝太多人無形和實質的幫忙與鼓勵!



由於法文自己已在台灣學了很久,考了檢定程度也已經不是那種小大一的呀呀學語等級,
文化上跟法國人的交流也沒有障礙,宗教、經濟、政治、生活模式等各層面,我不敢說自己相當了解,但也已經不是那種當初人生地不熟的陌生體驗。現在看到他人寫的法國旅遊網誌那種彷彿時時都在發現新事物的語調和文中重複使用的大同小異的正面形容詞,我相當無感,回想第一次來法,當初以為自己會是最後一次來歐洲,所以就拼命坐火車飛機到處跑,好多古蹟如數家珍,回憶難忘。



想想現在,短短三年不到,從婚後找到了第一份工作、辭職、申請培訓課程、一人赴巴黎上課、找實習、寫報告、找工作、找房子、終於找到房子、辭掉工作、找到另一份工作、到結束這份工作...



我的結論就是:2015 這一年,我真的好忙好辛苦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2015 年,延續去年在巴黎的生活。

我愛巴黎的歷史建築,尤其當我獨自一人走過新橋,或是在塞納河畔的某個碼頭邊遊蕩時,我不禁讚嘆「天哪!這個城市真美」,美到我詞窮。巴黎是個光明之城,也是個萬惡之城,它具有一般國際都市會有的問題:衛生、噪音、犯罪、居住等社會問題...



巴黎很美, 但是不適合居住; 巴黎女人很美,但是不好相處。
某些巴黎人的陰晴不定和神經質,我在工作領域中徹底感受到了!



但話說回來,我的法國生活似乎還融入的不錯。
雖然工作上有些事情讓我覺得好難。
尤其跟某些法國同事的相處讓我很痛苦。



至於明年,我是會繼續留在巴黎練功還是會回外省修身養性,目前我還沒有答案。

不想畫下句點,2016年讓我在巴黎生活後面放個逗點吧,因為驚嘆號一直都在。



凡登廣場





Plus d'infos »

吐槽巴黎女人

讓我醜話說在前面,這篇文章恨意濃,若不想受到負面影響請離開。 





BHV瑪黑店的聖誕節裝飾



從很久以前開始,閱讀Facebook上的文章成為我通勤時打發時間的嗜好。
而最近這幾年,看到女性時尚雜誌Vogue有越來越多的文章在談論法國文化或是一些台灣人在法生活的閒聊心得文 (說閒聊是因為這些文章內容用字遣詞非常casual,與學術幾乎無關,沒有社會科學的研究數據也沒有太多的咬文嚼字吊書袋)。只覺得似乎越來越多的女性與法國有接觸,在法留學或工作,因而有機會發表在法國生活的一些所見所聞。

這樣推介法國文化的文章立意很好值得肯定,但我想表達的是,某些一直捧法國、歌頌巴黎女人的文章我TMD看得好膩!

 
好膩! 
好膩! 
好膩!



我因為太過厭倦這種狗腿文章所以要說三次!
再追加一次好了因為真的:好膩!

狗腿文章就是這麼油膩膩!該是時候來杯綠茶去油解膩了!

什麼叫巴黎女人?
是住在巴黎的女人,還是在巴黎街道上行走的女人?
我住過巴黎,我在巴黎工作,那我是文章中談論的巴黎女人嗎?
大家看到我會覺得我代表巴黎女人?
我會是時尚的化身或是同義詞?

別傻了!



這些文章都只談論住巴黎的白種歐洲女人 (搭配文章的圖片也說明了一切),不會有人跟你談住在巴黎十三區的中國或越南女人、住在十區靠近聖德尼門(Porte Saint Denis)的印度或巴基斯坦女人、某些也住巴黎通常身材豐腴包著傳統頭巾的非洲女人、還有全身包得像蝙蝠的穆斯林女人...



巴黎是時尚之都,但是巴黎女人跟世界上其他女人一樣,放的屁不會是香的,大便也不會是粉紅色的。




以下是一篇我在臉書上看到的談論巴黎女人的文章其中一段:



巴黎女人當然有很多種。外國人心目中的「巴黎女人」,纖細優雅,品味不凡;法國人對「巴黎女人」的印象則可能多了幾抹任性與挑剔。法國作家Sacha Guitry說 : 「成為巴黎人,不是在巴黎出生,而是在巴黎重生。」 ( Être parisien, ce n'est pas être né à Paris, c'est y renaître )。我們想學習的「巴黎女人」,不僅僅只是住在巴黎或出生在巴黎;她們通常也是信仰Coco Chanel名言「流行易逝,風格恆存」(La mode se démode, le style jamais)的忠實信徒。



讓我們來賞析(吐槽)一下這段狗腿文字。
 


第一句(藍色部份)若把巴黎去掉其實也適用,因為女人本來就有不同的面貌,男人也是一樣(小鮮肉、暖男、草食男、肌肉男、大叔...),強調巴黎、註明女人,不過是雙重的刻板印象,難道台北女人就不時尚,高雄或是台南女人也沒那麼時尚嗎?還是其實這些文章的作者都在說巴黎的女人裝扮顯得時尚的比例比其他城市高?那紐約女人應該會很生氣吧 XDDDD



這就是刻板印象。而且似乎巴黎男人的時尚度不在被討論的範圍內?個人在地鐵裡可是見識過不少穿著雅痞、低調時尚的法國帥哥哩。



第二句(紅色部份)是我唯一在這篇文章中學到的東西,而且Guitry說的是巴黎人,又不是只有巴黎女人,把這句話放在狗腿巴黎女人文也太瞎。照Guitry說來,我勉強算是巴黎女人囉,因為我覺得自從在巴黎生活後,我身心上灰飛煙滅了好多次,也重生了好多次... (搖頭苦笑中)


再來,最後一句(綠色部份) 讓我非常生氣,為何我們要向巴黎女人學習?學習什麼?她們是我們的老師嗎?還有,誰信仰香奈兒的名言了?你要是問她們這誰的語錄,可能很多人都答不上來呢。至於「忠實信徒」這種字眼就請不要再用了,狗腿的極致表現啊~


那我個人對巴黎女人的看法又是如何?我只能再重申一次在臉書留下的評論:

這裡有些年輕女人的嘴臉真的讓我不敢領教,漂亮有餘,沈靜不足。搔首弄姿有餘,和顏悅色不足。如果有人又要出來歌頌巴黎女人,我只能說她們很會塑造適合自己的風格,但是人格是另一回事



  

各國觀光客會來的春天百貨正慶祝150週年,凱特溫斯蕾是形象大使(與圖中廣告無關)


這樣寫好像巴黎女人很糟很惡劣似的,其實我並不是沒有遇過和藹可親的巴黎女人,我只是想藉由這篇吐槽文表達我對這些狗腿法國/巴黎文章的厭惡。

也許寫這種神化法國/巴黎的文章可以賺到很多點閱率,或是來充一下時尚雜誌的版面,達到讓想去法國卻沒去過的人解high的目的,同時又有稿費可拿。這讓我想起初次來法的日本觀光客的巴黎症候群(請自行搜尋,會有很多有趣的文章),我想台灣人抗壓性沒那麼低,對法國的憧憬幻想也沒有日本媒體散播得那麼瘋狂。(日本人哈法哈到連麵包店的招牌都會用一些奇怪的法文字組合,台灣有聖娜多堡Semeur du pain,有一堆分店的日本山崎 Saison du Soleil,而且不只麵包店,某些服裝或是雜誌品牌更是)


只能說期待越多,跌得越重。


當我在Uniqlo跟一堆巴黎女人排試衣間時,我突然覺得其實亞洲人才時尚呢~

不論何時進去人都爆多的巴黎九區Uniqlo

在FNAC看到的法文版美少女戰士也很時尚,看看這水手服多性感 XDDD



上面那張照片是大離題無誤。

最後來欣賞一下Mylène Farmer跟史汀最新合作的歌曲「被偷的車」還有巴黎聖母院附近的美麗景色。若有人寫文章歌頌巴黎的古蹟建築,我會非常想讀且不會吐槽,因為比巴黎女人難寫多了,想讀的人應該也會比較少吧。

今天先吐槽到這邊,謝謝收看。







巴 黎女人當然有很多種。外國人心目中的「巴黎女人」,纖細優雅,品味不凡;法國人對「巴黎女人」的印象則可能多了幾抹任性與挑剔。法國作家Sacha Guitry說 : 「成為巴黎人,不是在巴黎出生,而是在巴黎重生。」 ( Être parisien, ce n'est pas être né à Paris, c'est y renaître )。我們想學習的「巴黎女人」,不僅僅只是住在巴黎或出生在巴黎;她們通常也是信仰Coco Chanel名言「流行易逝,風格恆存」(La mode se démode, le style jamais)的忠實信徒。 - See more at: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3157&utm_source=Facebook&utm_medium=Social&utm_campaign=Daily#sthash.5ewcMfQ4.dpuf
巴 黎女人當然有很多種。外國人心目中的「巴黎女人」,纖細優雅,品味不凡;法國人對「巴黎女人」的印象則可能多了幾抹任性與挑剔。法國作家Sacha Guitry說 : 「成為巴黎人,不是在巴黎出生,而是在巴黎重生。」 ( Être parisien, ce n'est pas être né à Paris, c'est y renaître )。我們想學習的「巴黎女人」,不僅僅只是住在巴黎或出生在巴黎;她們通常也是信仰Coco Chanel名言「流行易逝,風格恆存」(La mode se démode, le style jamais)的忠實信徒。 - See more at: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3157&utm_source=Facebook&utm_medium=Social&utm_campaign=Daily#sthash.5ewcMfQ4.dpuf
巴 黎女人當然有很多種。外國人心目中的「巴黎女人」,纖細優雅,品味不凡;法國人對「巴黎女人」的印象則可能多了幾抹任性與挑剔。法國作家Sacha Guitry說 : 「成為巴黎人,不是在巴黎出生,而是在巴黎重生。」 ( Être parisien, ce n'est pas être né à Paris, c'est y renaître )。我們想學習的「巴黎女人」,不僅僅只是住在巴黎或出生在巴黎;她們通常也是信仰Coco Chanel名言「流行易逝,風格恆存」(La mode se démode, le style jamais)的忠實信徒。 - See more at: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3157&utm_source=Facebook&utm_medium=Social&utm_campaign=Daily#sthash.5ewcMfQ4.dpuf
巴 黎女人當然有很多種。外國人心目中的「巴黎女人」,纖細優雅,品味不凡;法國人對「巴黎女人」的印象則可能多了幾抹任性與挑剔。法國作家Sacha Guitry說 : 「成為巴黎人,不是在巴黎出生,而是在巴黎重生。」 ( Être parisien, ce n'est pas être né à Paris, c'est y renaître )。我們想學習的「巴黎女人」,不僅僅只是住在巴黎或出生在巴黎;她們通常也是信仰Coco Chanel名言「流行易逝,風格恆存」(La mode se démode, le style jamais)的忠實信徒。 - See more at: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3157&utm_source=Facebook&utm_medium=Social&utm_campaign=Daily#sthash.5ewcMfQ4.dpuf
巴 黎女人當然有很多種。外國人心目中的「巴黎女人」,纖細優雅,品味不凡;法國人對「巴黎女人」的印象則可能多了幾抹任性與挑剔。法國作家Sacha Guitry說 : 「成為巴黎人,不是在巴黎出生,而是在巴黎重生。」 ( Être parisien, ce n'est pas être né à Paris, c'est y renaître )。我們想學習的「巴黎女人」,不僅僅只是住在巴黎或出生在巴黎;她們通常也是信仰Coco Chanel名言「流行易逝,風格恆存」(La mode se démode, le style jamais)的忠實信徒。 - See more at: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3157&utm_source=Facebook&utm_medium=Social&utm_campaign=Daily#sthash.5ewcMfQ4.dpuf

Plus d'infos »
Copyright © 2017 Sophie Sylvestre. All rights reserved. Fourni par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