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licorne 陶瓷博物館


8月15日是許多天主教國家都會慶祝狂歡的聖母升天節(assomption de Marie),今年連續放了四天假,我年邁而和藹可親的房東在餐桌上極力邀請我及其友人到Malicorne-sur-Sarthe的陶瓷博物館,見識一下現代雕塑及傳統陶藝之美。盛情難卻,有人邀我出去玩,當然一口答應。(笑)

濱Sarthe河畔的Malicorne城堡


許多濱Sarthe河畔的城市名稱後面都會接有"sur-Sarthe"這一字綴,Malicorne-sur-Sarthe這座小城市在1933年以前其實只叫Malicorne,這個現今居民只近兩千人的小城鎮,位於Sarthe河南岸,以陶瓷業(尤其是上了釉彩的瓷器)聞名,當地從十八世紀末開始,其釉瓷業就有非常蓬勃活躍的發展,二次大戰之前,更達到陶瓷工業的巔峰,至少有三百位工匠在此地工作。

市中心的Bourg-Joly Malicorne是來此必逛的店家,店鋪看起來不大,但是進門卻有讓人雀躍不已的魅力,陳列簡單,但是每一個雕塑、每一個碗碟都是獨一無二。Malicorne的釉瓷所反映出的精湛技藝只消客倌親自動身前往欣賞,不勞我多言,值得一提的是,連摩納哥王子Albert和美人魚Charlène的婚禮晚宴都指名要用Bourg-Joly Malicorne店鋪的瓷藍(corbeille ajourée,Malicorne的典型風格,器皿邊緣鏤空,可堆疊三層),就知道這樣的瓷器已經不是單以功能為取向的日常用品而已,而是展現傳統藝術的傳承,象徵身分地位和財富。拿起一看,果然要價不菲,一個鏤空瓷盤,要價至少上百歐,不是人人都買得起啊。(汗)

Bourg-Joly Malicorne店內的擺設


各式各樣的鏤空器皿

牆上的裝飾用瓷盤


近年才開幕的Malicorne Espace Faïence博物館,讓我想到台灣的鶯歌陶瓷博物館就連建築似乎都有一樣的色調。這間博物館吸引了各地的雕塑家及陶藝愛好者,每年都有不同的展覽活動,館內的收藏也很讓人驚嘆佩服,在佔地2000平方公尺的空間內,結合傳統與現代,訴說著當地陶瓷的過去和現在,從陳列Rouen、Nevers、Quimper等地方的典型作品中,也讓人得以重新了解法國陶瓷的演變與相互影響。例如布列塔尼的瓷碗,邊緣的藍色裝飾是由誰發源引進的;如何用Malicorne鏤空小壺喝水的秘密,我們也可以在這裡找到答案。


Rouen 瓷器的典型色彩


博物館二樓的絕美瓷磚



Malicorne的典型鏤空壺(pichet),要怎麼喝水才不會漏出來呢?
(Buvez, je le veux bien, mais sachez placer votre main.)

受到Langeais瓷器的影響,最後引進到Malicorne成為當地獨特的製作方法

馬賽的瓷器風格


布列塔尼瓷器典型飾有藍邊的裝飾


繪有鄉村風景的裝飾釉盤

繪有標語的廚房器皿,今日依然不退流行

各種瓷製的迷你水果,可供作初學雕刻的習作

用現代化的博物館延續文化遺產的生命,雖然不是生死攸關的事,卻是人類能與其他物種有所區別的證明。


Malicorne市中心的樹

有興趣的朋友,可到下列網站逛逛 :

Bourg-Joly Malicorne商店官網
Malicorne Espace Faïence博物館官網




Plus d'infos »

歐洲的城堡




終於有時間把之前拍的照片做個整理,順便試試用iMovie做成一段影片。

打開電腦相簿,滿滿的照片映入眼簾,不論是壯觀的景色或是瑣碎的文字,現在回想起之前旅行時的瘋狂狗仔行徑都覺得好笑,我當時怎麼會拍那麼多照片?

這些照片的意義,對我個人而言,除了提供回憶之外,比較像是一種打卡式的標記,告訴未來的自己 :「我曾來過這裡。」在這個廣大的星球上,我,一粒小小的塵埃,曾經在某片土地上留下足跡。

在偉大的建築面前,我總昂首興嘆,這些雕梁畫棟,牆壁有時斑駁的樓閣,氣勢恢宏、塞滿古典風格傢俱的房間...,不論是台灣的林家花園還是法國的香波城堡,他們都記錄著一個家族、一個傳統的歷史,這是文化的傳承,一份文化遺產。



我將這段影片獻給那些為文化貢獻一己之力的人,
也感謝在法國曾經帶我上山下海的友人,
(難得一起玩德奧瑞的Ida、Imo和Zélie,
周末常常帶我到處逛逛的Danielle和Roland,
人漂亮又超級親切的Angers地陪Jérina,
招待我和室友到南法玩的Jérôme...等)
俗話說「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
沒有他們就沒有這些讓我大開眼界、精彩愉快的旅行。

YouTube 影片連結








Plus d'infos »

[抱怨] 老法的 blablabla


我不知道為何有人可以明明懂的事不多,不但不謙虛,還可以理所當然氣燄囂張霹哩啪啦地在餐桌上灑一堆批評,而且還是負面的那種。

我現在明白了,我覺得法國年輕人或是小孩並不是特別早熟或比台灣人懂得多,相反地,他們非常地幼稚急躁,雖有狡黠的聰明,卻沒有包容的智慧雅量,對亞洲的理解也相當受限。他們只是很會blablabla講一堆,好聽一點是「勇於自我表達」(因為從基本教育開始法國人就非常推崇表達這件事),難聽一點是「盲目批評」,很瞎,真的很瞎。

他們對於台灣美食、亞洲料理到底懂多少,口味這件事是很主觀的,也跟習慣有關,我說某種乳酪聞起來很糟,氣味像公廁一樣令人不適,以老法一貫好辯的個性,我的小姑跟小叔就開始聯「嘴」揶揄說中國料理的不是(好像是本能地把我同化為中國人),我講個一句,他們可以回個一大篇。好樣的。

有一次也是因為另一個小叔(我先生兄弟姊妹很多),飯桌上聊天時他聽聞我先生轉述我料理肉類的方法是切成丁再煎炒,我先生對這種烹飪效果讚不絕口,但我親愛的小叔卻直接當大家的面說「把肉切丁切塊,這不叫料理」(難道所謂的cuisine是由你來定義的? 肉不切丁才叫料理,牛排豬排羊排雞排才叫料理? 太可笑了,真的要親眼看到他那副嘴臉才會火大)。

還有一次,親戚的電話壞了,他說電池有問題,接著就說「一定是台灣製的」。我知道他是在間接教訓調侃我,但是我偏偏就裝作我聽不懂,我就是要用一付「你在說啥土話老娘我聽不懂」樣,來氣死那些向來志得意滿以教訓他人為樂的法國人。等該小叔離開以後,我公婆都站在我這邊安慰我說「他很壞,他是故意的,等他有天也娶台灣人他就會後悔」,我回「沒關係,我不在意,而且我敢跟您們打賭他絕對會娶法國女人」(OS: 以他那極端的沙文主義,台灣人嫁給他就瞎透了)。

令我不滿的除了批評內容外(當然他可以批評,但是法國人的批評就是超級機車,而且還是對自己的家人朋友),還有那種明目張膽的跋扈態度,因為其實他們對中國日本這些主要亞洲國家的思想和文化習慣了解得太少,而對自己國家的文化太過了解,以這些高盧雞的習性,they 當然會大肆吹捧自己母國的美好,尤其是連亞洲都沒去過,要以我一個區區小台灣人的兩三句話為基礎一直吹噓對比法國的偉大當然非常容易。

回家跟先生抱怨了一下,他說「不要理他們,他們什麼都不懂。」
是啊,所以我就是氣在心裡等時機成熟再反擊(等他結婚的那一天一定要好好鬧他)。法諺云: 「復仇是一盤冷掉再吃的菜。」(La vengeance est un plat qui se mange froid.) 我雖不是志玲姊姊,但是下次我會一笑置之,或用冷漠來證明they的自大愚蠢。面對對話者的無知(ignorance),我就用無視(ignorer)來回應。有時沉默比惡言更傷人哪。



至於我家那隻大豬(文明一點的稱呼應該是「我的配偶」),他偶爾也有類似的症狀,不過該動物還有其他更令人難以置信的幼稚行為,容我改日大爆發再敘。


老娘改天要練一下長一點的法文粗話,入境隨俗,罵人帶髒字才是我本色,哇哈哈!!!




Plus d'infos »

讓我驚訝的 Mère Poulard 餅乾

昨天跟小麥非常難得地逛了三個小時的商店,
買回家的戰利品當中,
唯一一件讓我跌破眼鏡的就是...
登! 登! 登! 登!

Mère Poulard 牌的 galettes du Mont Saint Michel(聖米歇爾山餅乾)





在還沒認識該牌以前,我覺得St. Michel牌的已經很好吃了。
尤其是該牌的小瑪德蓮蛋糕,幾乎是下午茶早餐必備的居家良餅啊~



本來我就不是特別愛吃餅乾甜食的人,
對這個昨天去Noz(專門收購因經營不善倒閉的店家之商品,或是幫店家銷庫存,東西大多賣得比原價便宜)採購的零食,起先我並沒有抱太大期望,但是今天嚐了Mère Poulard 之後,才真正有驚為天「餅」之感 !

話說Mère Poulard是法國北部諾曼第地區聖米歇爾山(Mont Saint Michel)當地的重要指標性人物之一,也是全法國人都認識的老字號。在聖米歇爾山觀光商店及餐廳林立的兵家必爭之地,有許多飯店民宿及店家都叫Mère Poulard,原因無他,因為Mère Poulard就是當地傳統美味的象徵。

希望下次也能有機會嚐嚐它的小瑪德蓮蛋糕。^ ^




Plus d'infos »
Copyright © 2017 Sophie Sylvestre. All rights reserved. Fourni par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