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是許多天主教國家都會慶祝狂歡的聖母升天節(assomption de Marie),今年連續放了四天假,我年邁而和藹可親的房東在餐桌上極力邀請我及其友人到Malicorne-sur-Sarthe的陶瓷博物館,見識一下現代雕塑及傳統陶藝之美。盛情難卻,有人邀我出去玩,當然一口答應。(笑)
 |
| 濱Sarthe河畔的Malicorne城堡 |
許多濱Sarthe河畔的城市名稱後面都會接有"sur-Sarthe"這一字綴,Malicorne-sur-Sarthe這座小城市在1933年以前其實只叫Malicorne,這個現今居民只近兩千人的小城鎮,位於Sarthe河南岸,以陶瓷業(尤其是上了釉彩的瓷器)聞名,當地從十八世紀末開始,其釉瓷業就有非常蓬勃活躍的發展,二次大戰之前,更達到陶瓷工業的巔峰,至少有三百位工匠在此地工作。
市中心的Bourg-Joly Malicorne是來此必逛的店家,店鋪看起來不大,但是進門卻有讓人雀躍不已的魅力,陳列簡單,但是每一個雕塑、每一個碗碟都是獨一無二。Malicorne的釉瓷所反映出的精湛技藝只消客倌親自動身前往欣賞,不勞我多言,值得一提的是,連摩納哥王子Albert和美人魚Charlène的婚禮晚宴都指名要用Bourg-Joly Malicorne店鋪的瓷藍(corbeille ajourée,Malicorne的典型風格,器皿邊緣鏤空,可堆疊三層),就知道這樣的瓷器已經不是單以功能為取向的日常用品而已,而是展現傳統藝術的傳承,象徵身分地位和財富。拿起一看,果然要價不菲,一個鏤空瓷盤,要價至少上百歐,不是人人都買得起啊。(汗)
 |
| Bourg-Joly Malicorne店內的擺設 |
 |
| 各式各樣的鏤空器皿 |
 |
| 牆上的裝飾用瓷盤 |
近年才開幕的Malicorne Espace Faïence博物館,讓我想到台灣的鶯歌陶瓷博物館,
就連建築似乎都有一樣的色調。這間博物館吸引了各地的雕塑家及陶藝愛好者,每年都有不同的展覽活動,館內的收藏也很讓人驚嘆佩服,在佔地2000平方公尺的空間內,結合傳統與現代,訴說著當地陶瓷的過去和現在,從陳列Rouen、Nevers、Quimper等地方的典型作品中,也讓人得以重新了解法國陶瓷的演變與相互影響。例如布列塔尼的瓷碗,邊緣的藍色裝飾是由誰發源引進的;如何用Malicorne鏤空小壺喝水的秘密,我們也可以在這裡找到答案。
 |
| Rouen 瓷器的典型色彩 |
 |
| 博物館二樓的絕美瓷磚 |
 |
Malicorne的典型鏤空壺(pichet),要怎麼喝水才不會漏出來呢?
(Buvez, je le veux bien, mais sachez placer votre main.) |
 |
| 受到Langeais瓷器的影響,最後引進到Malicorne成為當地獨特的製作方法 |
 |
| 馬賽的瓷器風格 |
 |
| 布列塔尼瓷器典型飾有藍邊的裝飾 |
 |
| 繪有鄉村風景的裝飾釉盤 |
 |
| 繪有標語的廚房器皿,今日依然不退流行 |
 |
| 各種瓷製的迷你水果,可供作初學雕刻的習作 |
用現代化的博物館延續文化遺產的生命,雖然不是生死攸關的事,卻是人類能與其他物種有所區別的證明。
 |
| Malicorne市中心的樹 |
有興趣的朋友,可到下列網站逛逛 :
Bourg-Joly Malicorne商店官網
Malicorne Espace Faïence博物館官網
0 commentaires :
Enregistrer un commentai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