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中學生給我的震撼教育


坎城金棕櫚獎「我和我的小鬼們」(Entre les murs, 2008)電影海報截圖



收到了家人朋友的關心,問我工作怎麼樣,順不順利,我實在很難三言兩語就帶過。兩個星期過去了,回到家天天都累翻得像條狗,今天週末終於才有時間可以寫篇東西記錄一下我的工作及生活。太多話想說,用有限的篇幅還不一定能夠確實表達,姑且先用「震撼教育」這四字形容我的感覺。




------------------------- 以下是抱怨文,我的用詞會非常直接粗魯 --------------------------



先從交接這件事說起吧。



從一開始看課實習,我就不太欣賞我那位即將要離職的同事 (也就是將來我要接替的老師,以下簡稱C),對於交接這件事他不是做得很好,當然這是我的主觀感覺,但是從一些細節上來看,他的確不是很負責任,上課常常都是即興演出,下午的課卻當天中午要吃飯前才跟中國來的漢語助教告知上課內容(我在場目睹一切),寫 e-mail 連絡也是愛回不回,都要人打電話或傳訊才會連繫得到 (他就算有未接來電也不回)。

C他人是很好,但就是有點軟弱散漫,猶豫不決,跟C說明我通勤上的困難 (一週有三天要搭火車及區域巴士),需要跟校方申請交通費補助 (在法國教職員若是居住地離工作太遠,是有權利申請車馬費補助的,當然不是全額) ,他也是三言兩語帶過,叫我自己付,寫張紙條也沒留電話就叫我上網去找學區的人問,X的,我哪裡懂要去問誰,現在你是任教還我任教啊,況且這種事他幫我是他的義務,我是將來要接替他的人,他有責任要知會我所有行政及教學上的大小事,這些事情在跟督學、C和我三方連繫的信件中都說得很清楚了。離職的人走之前有責任要做好交接工作才不會造成後面老師的困難跟疑問。當然某些老法很隨興都不鳥這些的,他老兄自是不遑多讓。

離職前C應該要批改的某班考卷也沒改完,教室鑰匙、兩間學校的電腦密碼、學生名冊等等文件也沒給就已放假了,直到開學前幾天我才接到他老兄電話跟我要地址,說要寄份資料到我家,「請」我幫他改某班考卷,還說請我改考卷是「為了我,不是為他自己」這種屁話,其實你若要我改,放假前就直接給我吧,都等到快開學了才來給我新難題,學校行事曆、學生大頭照都要我去問才會主動給我,真的是OO你個XX,都不會問我,也不會跟我確認想法。跟這種人溝通交接實在很累。



接下來要談的是看課,所謂的實習。



我看了兩位老師的課,一位是C,另一位是E的課。
E是位新進的年輕女老師,總是看她穿著帆布鞋、背著Janesport的背包在導師室悠閒聊天。她的班控非常精準有力,遇到發呆不聽話耍白爛的學生,只消隻字片語,就能輕易把學生的臉打腫,腫到讓學生能自行乖乖上課,算是個非常有效率,能四兩撥千斤,輕鬆化解危機的老師。她班上的學生,就算是高年級,也是乖得跟貓一樣,輕聲細語,沒有太多造次的機會。



反觀C的班,也就是之後我要接的班,只能用煉獄兩字形容我的感受。



根據之前教過高中的經驗,最難搞的會是高一生,因為剛考上高中,心緒還很好動,沉浸在認識新環境新朋友的快樂中,但現在教的是國中生,會發現國中生才是真正令人頭痛的一群。觀察C的上課表現,我除了紀錄一些 do 和 don't 之外,其實最重要的是觀察老師和學生的互動。老師有沒有丟問題給學生,或是老師有沒有引發學生思考,讓學生動腦,而非一口氣就把答案講出來。這些我都知道,但是實行上會有非常多困難。這跟學生的課堂行為、班級秩序非常有關係。




行為令人瞠目結舌的法國中學生



在法國當老師,如果沒有原則、沒有立場、沒有主見、得過且過、個性軟弱,是很吃虧的,要是情緒敏感易怒的老師,也會引發學生激怒教師的樂趣,而淪為學生的玩物。我就是看到C這樣好幾次情緒大爆走,結果學生們笑得更開心,火上加油,直接變成「那一年,學生一起罵的玩具熊」。



我任教的學校都是公立國中,公立的國中學費比私立的低廉,入學門檻自然比較低。我四分之三的時數在一所位於羅亞爾河南岸偏遠鄉下的學校,這一屆的學生不壞(也就是說還有更糟的),但是就是上課愛聊天、不把老師當一回事,不,應該說,什麼都不當一回事。作業不當一回事,課本不當一回事,上課不當一回事,課堂活動不當一回事,集合不當一回事,練習不當一回事,學校的一切一切都不當一回事。只有訓導處的主任(法國稱conseiller principal d'éducation,簡稱CPE)才能讓不聽話的學生俯首稱臣。CPE的權力很大,學生在校一有不當行為,可以直接打電話到學生家問候他祖母,不,是問候他父母,順便告狀請家長管教。CPE是老師的工作夥伴,所有學生能讓老師不爽的事 : 上課不配合、沒帶連絡簿、態度惡劣或言語挑釁,都可以跟CPE溝通,請CPE私下訓斥或留校懲罰學生。所有跋扈的學生看到CPE,內褲都要脫下,不,我是說baisser sa culotte,這是一句法文成語,意指「讓步」、「退讓」。(不好意思,又在幫大家上法文課了,因為這些學生我最近學了好多殺手台詞...XDDD)

這群中學生真正令人厭惡的地方在於,他們喜歡把小聰明應用在鑽漏洞這件事上,並且不斷地為自己的懶惰和散漫辯解。就像許多一點良心都沒有、犯錯卻不誠實的人一樣,只會一直為自己找脫罪的藉口。作業沒帶,就說忘在家裡或是前一堂課的教室,沒寫就說作業太多,總是一堆藉口,也總是同一票人會幹這種鳥事。我決定報復在他們的課堂參與成績上,哼,學期末咱們走著瞧。

教了這批人兩個禮拜,我的感覺就是 : 這群學生聰明實在放錯地方了,而且還很喜歡蓄意耍蠢。比如問些很瞎的問題、任意離開座位只為了找他的筆、問老師可不可以丟垃圾、故意用難聽的聲音模仿中文的語音...一堆幼稚行為不勝枚舉。只能說法國的教育真的是太極端了,強的很強,弱的一點程度一點水準都沒有。



合約還沒簽,我就想離職了。



兩個禮拜過去了,這些學生讓我覺得快老了五歲,從通勤趕課到教學上的問題,心情五味雜陳,很多事情不是我能預測的那樣。光是通勤的痛苦(搭火車往返、搭市區公車來回、再到車站轉巴士到鄉下,這些就花了我比上課還多的時數),就讓我一直猶豫到底要不要接這個職位,但是我已經走投無路了,如果不接這燙手山芋,或許就是失業在等我,下一次機會也不知會是何時,總之,至少教職員的福利不錯,算是讓我欣慰的一點。許多台灣媳婦嫁到法國來找了好幾年才有工作,我算是幸運的了。

好啦,現在失業率高,我也沒有其他選擇,騎驢找馬吧。所以,告訴自己要挺住,我如果放棄就表示輸了,是吧?如果這些無腦屁孩讓老娘我一肚子屎,那我就要讓他們看到CPE時像吃屎!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精神狀態欠佳+瀕臨崩潰的怪笑)











Plus d'infos »

法國漢語教材中的台灣


介紹台灣一定會蒐的圖片


最近收到了督學寄來的漢語課本及練習本,
我對於內容感到驚喜,尤其是第二冊,讓人耳目一新。


法國中學生漢語教材第一冊【你說呢】


先說第一冊吧。
關於大獲市場好評的第一冊教材【你說呢】,內容著重於語言本身,對文化著墨的地方有限,因為對初學者最重要的還是去適應去發現這個新語言,了解漢語與法語的差異。幾年前當助教時這本教材我已經用過一段時間,這次實習旁聽也終於能更明確了解怎樣使用才能不辜負作者群的精心策劃以發揮最大功效。


注重華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層面的第二冊【你說吧】


至於新出版的第二冊教材【你說吧】,裡面的內容更是會讓其他華語地區的教師大為感動,這是讓我驚喜的點,主題包括音樂、時尚、電影、美術、中國與世界的關係,最後一篇主題為「華語地區」,介紹了香港澳門、台灣、新加坡、華僑,每一子題各占兩頁篇幅,介紹其他華語地區的概況。筆者一直覺得讓學生了解華語世界是很重要的一件事,說華語的地方不是只有中國大陸啊。


翻拍自第二冊課本,在音樂這個子題中,介紹了台灣及香港流行音樂對中國的影響


以下是翻拍自課本上的圖片,簡單地介紹了台灣的歷史及社會概況。
(點圖可放大看原始檔)

看似簡單,其實可以搭配很多演練活動


看到這一頁,我臉上三條線,說人白目很難聽耶,而且還是年輕人的俚俗語 = ='''


超級簡史,但是法國學生會很好奇這一段


下面這一段,是我繕打自教材書末的錄音文本,裡面有一段對話訪談內容很有意思,我原文絲毫未更動,只是由簡體轉繁體 :

- 今天我們有大陸的朋友,也有台灣的朋友,我們很高興今天可以聊一聊。我想知道你們怎麼看對方。先來問問台灣朋友,你去過大陸嗎?

- 去過。因為工作去了幾個星期。

- 感覺怎麼樣?

- 那邊大城市的工作和生活條件都蠻好的。經濟也發達,然後發展速度也快
啊。工作機會比台灣多,有世界級的工作平台。然後也有很多地方風景很美。但是文明方面就不如台灣喔。比如有人大聲說話,不排隊啊。那裡生活太緊張了。台灣生活呢,比大陸安逸很多。然後在大陸咧,好像傳統的東西比較少一點,老房子都沒有了,到處是高樓大廈。人多,車也多。

- 你覺得大陸的朋友和台灣人相比,他們一樣嗎?

- 我覺得不大一樣。台灣人的文化和個性都非常不一樣。我覺得大陸的朋友競爭意識比較強。台灣人比較友善,簡單,生活也比較放鬆。然後我們的語言也有差別。很多詞都不一樣。有時候他們講笑話我都聽不懂。

- 下面聽聽大陸朋友怎麼看台灣。

- 你去過台灣嗎?

- 去過兩次。第一次去旅遊,第二次是做交換生去學習。

- 對台灣有什麼印象呢?

- 很美,但是沒有大陸的風景那麼壯觀。那邊氣候很好,服務也都非常好。嗯,台灣口音很好聽,軟軟的很溫柔。然後,那邊基礎設施方面沒有大陸好,城市也沒大陸的發達。不少地方看起來很舊,跟中國五十年代一樣。不過我爸爸很喜歡,他說像他小時候看到的中國。

- 覺得台灣人怎麼樣?

- 感覺他們素質比較高,比較友善,有禮貌。還有他們更傳統一些。比如台灣的學生古文學得比我們好。但有時候覺得台灣人太傳統了。還有他們對日本人和日本文化特別親近,這個讓我們不理解。

- 台灣曾經是日本的殖民地。1945年以前,很多日本人在這裡生活。那時學校裡都學日文,人們也學日本人的生活方式。日本文化對台灣的影響非常大,日本人在這裡留下很多建築、醫院還有學校,所以我們覺得日本文化很親近。





2008年的台北101



Plus d'infos »

驚心動魄的星期五


公婆家花園裡的向日葵


暑假結束了,學生紛紛到書店選購老師指定的用書。
這個星期六,我則是佛心來著地替我兩個小叔買法國文學指定讀物及希臘文教材。

回溯前一天,我真的是歷經一個驚心動魄的星期五,這樣說似乎有點誇張,但是對一個失業已久的外國人來說,這真的是個驚心動魄的一天。

回想那個星期五,那一天我彷彿是過了一個禮拜,
就讓我用過去的未來式訴說吧...



那個早上將有個對我至關重要、甚至影響我往後法國生涯規劃的重要面試。我已經好久沒有那麼緊張,害怕自己爭取不到一個職位,雖然我在台灣的工作大都是在私立機構當老師,但是這一次,我是要在法國的公立學校謀個職務,也就是說,我要爭取當個教職員,也算是個公務員。

我從來沒有認真想過一輩子當公務員或是老師,但是從我還是個黃毛丫頭的小大一開始,我就已經開始教書。從最初的天真懵懂被學生牽著鼻子走,到現在變成太后般的頑固暴戾號令天下(這當然是誇飾呵呵),我不敢說自己對教學這個領域有多大熱忱,但我敢小聲地說我的表現應該不會太糟,至少在台灣是這樣吧。

但是在法國教學又是另一件事了。

第一,語言不同,老師有時理解學生也有困難,簡直是巴別塔的懲罰啊。
第二,文化不同,法國學生和台灣學生各有優缺點,但是帶人要帶心卻是一樣的。

這或許是我最需要克服的難處吧。



跟我面試的女士是整個法國西部學區(包括Rennes, Nantes, Bordeaux)層級最高的教學總監(就是督學啦),光是聽到「督學」這名號就知道不是出來白混的,鏗鏘有力的嗓音、積極溝通的氣質都在電話中完全呈現。和她早上在學校的約會,我沒有遲到,倒是因為有另一個候選人也在競爭這一份工作,所以面談時間有點延遲。當我目送著未曾謀面的女督學送另一位競爭者到門口道別時,我的緊張感也開始升溫。因為那個候選人的背影也像個亞洲人,這時候我就腦補自己已喪失一半的獨特性。

面談過程不算順利也不算困難,督學問了很多犀利的問題(搭配她犀利的眼神),我幾乎都無法正面回答,但是我也沒有表現出太過勉強,只是誠實作答,透露自己教學上的缺點和可能會有的困難,其實真正要克服的反而是我自己的緊張感,果然自己的敵人就是自己啊。

面談接近尾聲時,眼尖的督學發現我在桌上放了一本教材,那本教材剛好就是前幾年她和其他老師合作編寫的,這是一本一推出就受到教師和學生熱烈歡迎的課本,她問我是否有用過這本書上課,我回答有,還問她第二冊在亞馬遜書店都買不到是不是因為賣太好,她一聽就說要把第二冊寄到我家,還熱心地要把補充教材下載到我的隨身碟,我真是受寵若驚!!!

在這個時候,我覺得我應該算是錄取了,但是督學說決定錄取的人還有另一位督學,所以她不能給我明確答案,但應該是沒問題。離開的時候她雖然跟我說「à bientôt」(不久見),但我還是好怕沒有上。如果這次失敗,下次的機會又不知會是何時,這職位雖不是個肥缺,但是剛好因為有位老師即將離職,這對我是個難得的機會,畢竟也是因為之前的同事+朋友幫了我很多 : 給予我很多建議和鼓勵、教我如何及何時投履歷、面談技巧及策略,我不想辜負朋友的期望落得繼續失業的下場,在異國無所事事比什麼都可怕啊。

結束面試後,搭公車回到Angers市中心已是下午兩點多,我又回到陌生卻熟悉的地方,三年過去了,火車站對面那間Kebab還在,三年前我肚子餓時也是來這一家Kebab點了一個五歐的學生套餐果腹,下午繼續在市中心閒逛,直到在車站準備搭車回家時,接到了督學的電話,她說「我們決定錄取妳」,我高興到反應遲鈍說不出話來,只說了句「太好了」,接下來有一些行政文件要處理,如果是因為居留證的問題而不能簽合約,我真的會很想哭。希望之後看課、跑居留文件、換駕照能夠一切順利啊。T_T


秋天仍是百花齊放的景象


連玉米都知道要往上長了,人也得積極點是吧?!



法語中花朵的盛開(s'épanouir)也有充分發揮、大有作為的意思,與大家共勉之





Plus d'infos »

婚紗 ♥ 一生一次


九月天高人浮躁,今天是夏季的最後一天,夏季在法國是結婚的旺季,想想自己也是在九月結婚的,加上最近有兩個親友的婚禮要參加,今天就讓我抓住夏天的尾巴,寫一篇當時準備婚紗的心得吧。



今年新婚的瑞典公主 Madeleine de Suède


結婚需要衝動,但是挑婚紗卻是準備婚禮的過程中,需要一直反覆思考的重要環節。

況且一生只穿一次的白紗,是一般女性的憧憬。

本來自己看別人結婚也是很無感,覺得很麻煩,輪到自己要結婚時開始做功課後,看了很多新人的婚紗照和經驗分享,才覺得這是最重要也是最難掌握的。

租婚紗帶到國外是不可行的,因為拜訪的婚紗業者規定要在一周內歸還,對提前出國的我來說根本不可能,況且自己也不想穿別人穿過的白紗,所以一開始就是鎖定婚紗要用買的,想要一件屬於自己的婚紗



就算不確定自己要什麼,知道自己不要什麼也很重要




Madeleine de Suède的婚紗是今年皇室婚禮中最令我嚮往的其中之一,
這件出自Valentino之手的蕾絲婚紗,跟姊姊Victoria的緞面禮服很不一樣




Victoria de Suède 的緞面婚紗我也很喜歡,果然很有氣勢,她將會是瑞典的下一位女王


我個人嚮往的型是A-line,一開始鎖定的特別條件就是要有佈滿蕾絲的袖子;V字領或船型領(教堂結婚不能露太多),這跟英國凱特的長袖婚紗無關,純粹是我自己喜歡那種典雅有袖子的婚紗,尤其是五分袖,剛好可以遮肥手臂;背面最好有包扣或是綁帶(西方復古白紗必備細節),我喜歡的是傳統風格的蕾絲復古婚紗(但不要小S那種大亨小傳20年代太過經典的風格),謝絕魚尾(身材不高挑)及公主蓬蓬裙(長相不可愛),謝絕Vera Wang那種歐根紗飄逸風(我沒那麼飄逸),謝絕桃心領和平口領(超級不適合我這扁身大嬸XD),中型拖尾,頭紗不要太長也不要太短。


設定好自己理想婚紗的大致走向後,接著就跟朋友去一些婚紗店試禮服(純屬遊山玩水,反正試穿不用錢),那些因過度清洗而褪色的禮服老實說我沒有一件看得上眼,有幾件很新但是樣式太繁複華麗、拖尾太長、亮片太多,適合拍婚紗照但是不適合結婚當天穿,急著要我下訂的婚紗業者倒是一直說好看(好吧是我太龜毛)


我要的是簡樸素雅,而簡單的風格比複雜的還難


接下來,我繼續在網路中蒐集照片資料,也到了名氣響亮的米亞工作室找尋心中的理想婚紗,業者宣稱蕾絲是從法國進口,我相信,因為米亞的蕾絲及紗的質感真的很細膩精緻,用手摸得出來。網路中許多新娘分享的照片,是很美,但是我不想跟別人一樣,用大量的蕾絲鋪滿全身,拖尾蕾絲、頭紗也蕾絲邊。我試了幾件現成禮服,依然找不到我要的感覺,加上重新打版訂做又超出預算太多,故最後還是不予考慮。等我下次有機會訂製禮服再說吧!

中場結論 : 不是某些工作室的價位高不可攀,就是樣式登不了檯面我不喜歡,距離自己理想的婚紗還非常遙遠。



低調的工作室 : OuiOui Wedding 大為婚紗

時間一天天逼近,五月底,直到台北開始炎熱得讓人滿身大汗,我讀了一兩篇網友心得分享,就立刻拜訪中山北路的OuiOui Wedding大為婚紗,負責溝通協調的Lisa非常值得信賴,沒有那種一般婚紗業者的油條市儈味,不會一直逼客人下訂讓客戶心理有壓迫感。和她聊天時,她提到了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問題:

穿上婚紗的同時要想想是否這套婚紗符合新娘的個性

所以了解自己是很重要的,如果我穿得不像自己,看到照片也會很詫異。
但是話說回來,大家眼中的我,和我眼中的自己,不一定是相似的。也許我的個性不適合婉約或飄逸,但是我心中的理想是讓婚紗能呈現復古卻不老氣,簡單卻不呆板。這用文字來表達是很抽象的,所以跟設計師溝通,確認自己要的感覺非常關鍵。我告訴Lisa婚禮的背景和我個人的喜好,Lisa認為緞面比蕾絲更能符合我的個性,我一直反覆思考這個問題,又和Lisa一起翻雜誌討論,最後,看到了一件有緞面也有適量的蕾絲、令我眼睛一亮的禮服 :





嗯,決定就是以它為雛型了!

這是我從來沒想到的偏日式風格,
蕾絲花邊的一字肩領,緞面裙,六片拼接能塑造出立體感,
照片上的模特兒被禮服襯托得典雅端莊,雖然是西方臉孔,卻能展現東方人的內斂和精緻。

上半身是蕾絲貼緞面,可製造豐滿感,
一字肩或V領可修飾肩膀和上臂。
刻意抓高腰部,蝴蝶結樣式簡單,可以修飾腰部,轉移焦點。

我們最後決定做成具修飾臉型效果、適合我的微V領,
並省略掉前面的蝴蝶結,最後拍板定案的樣子跟雜誌上的圖片不太一樣。


婚紗背面我則是被這樣的浪漫風格迷倒:


在日本的新娘雜誌上可以找到很多有袖子的婚紗

我就是被這透明的蕾絲迷住了

若隱若現的蕾絲小露背,具有魅力的背影  !
還有歐美人士會採用的包扣,傳統與復古的顯現。
如果項鍊搭配得宜,更顯公主般的優雅,小露美背,
再搭以莊重的長手套,一點都不顯得輕浮,
六片緞面裙則是西方新娘常用的布料及剪裁,
在國內一片蕾絲的狂熱迷戀風氣之下,
反其道而行,找到有蕾絲也有綢緞、理性及感性的平衡點,
打造獨一無二、適合自己也屬於自己的婚紗,
才不會在這場人生中最重要的儀式上留下遺憾。
(我想我可以幫雜誌寫文案了 XDDD)

所以,就是它了,就這樣決定了!我心中的理想婚紗有了具體的樣子。
接下來,就得靠設計師、打版師、裁縫師們的巧手了。


一個多月後,我的婚紗終於製作完成,從溝通到試穿胚衣、決定拖尾長度、選蝴蝶結和頭紗,都要謝謝Lisa在過程中的細心和耐心,讓我放心把這苦差事交給她。拿到婚紗的那一刻,心上大石頭的其中一顆也落下了。

正面

雖然一開始穿上婚紗時我還不太習慣,但是其實沒有什麼好讓我挑剔的。值得一提的是,裙擺很自然,內部舖滿了紗,所以沒有我討厭的裙撐。

背面

婚紗背面聚集了所有我喜歡的元素,蝴蝶結上的蕾絲跟正面上半身的圖案一樣。


離開教堂時的背影


結婚當天,老法們大開眼界,因為這樣的V型領蕾絲婚紗在法國非常罕見(一般法國新娘都是穿平口領比較多),尤其是訂做有袖子的更是稀有(光是肩膀的角度和尺寸就要斟酌很久,對設計師而言是個超級頭痛的問題,少一分多一吋都不行)結婚前一天還怕遇上踩到拖尾而跌倒的惡夢,婚禮順利結束後,內心不禁大喊:這一切都值得了!()


教堂前的合照 (局部)


至於婚禮當天,這又是另一段故事了,容我改日有空再敘。







Plus d'infos »

Malicorne 陶瓷博物館


8月15日是許多天主教國家都會慶祝狂歡的聖母升天節(assomption de Marie),今年連續放了四天假,我年邁而和藹可親的房東在餐桌上極力邀請我及其友人到Malicorne-sur-Sarthe的陶瓷博物館,見識一下現代雕塑及傳統陶藝之美。盛情難卻,有人邀我出去玩,當然一口答應。(笑)

濱Sarthe河畔的Malicorne城堡


許多濱Sarthe河畔的城市名稱後面都會接有"sur-Sarthe"這一字綴,Malicorne-sur-Sarthe這座小城市在1933年以前其實只叫Malicorne,這個現今居民只近兩千人的小城鎮,位於Sarthe河南岸,以陶瓷業(尤其是上了釉彩的瓷器)聞名,當地從十八世紀末開始,其釉瓷業就有非常蓬勃活躍的發展,二次大戰之前,更達到陶瓷工業的巔峰,至少有三百位工匠在此地工作。

市中心的Bourg-Joly Malicorne是來此必逛的店家,店鋪看起來不大,但是進門卻有讓人雀躍不已的魅力,陳列簡單,但是每一個雕塑、每一個碗碟都是獨一無二。Malicorne的釉瓷所反映出的精湛技藝只消客倌親自動身前往欣賞,不勞我多言,值得一提的是,連摩納哥王子Albert和美人魚Charlène的婚禮晚宴都指名要用Bourg-Joly Malicorne店鋪的瓷藍(corbeille ajourée,Malicorne的典型風格,器皿邊緣鏤空,可堆疊三層),就知道這樣的瓷器已經不是單以功能為取向的日常用品而已,而是展現傳統藝術的傳承,象徵身分地位和財富。拿起一看,果然要價不菲,一個鏤空瓷盤,要價至少上百歐,不是人人都買得起啊。(汗)

Bourg-Joly Malicorne店內的擺設


各式各樣的鏤空器皿

牆上的裝飾用瓷盤


近年才開幕的Malicorne Espace Faïence博物館,讓我想到台灣的鶯歌陶瓷博物館就連建築似乎都有一樣的色調。這間博物館吸引了各地的雕塑家及陶藝愛好者,每年都有不同的展覽活動,館內的收藏也很讓人驚嘆佩服,在佔地2000平方公尺的空間內,結合傳統與現代,訴說著當地陶瓷的過去和現在,從陳列Rouen、Nevers、Quimper等地方的典型作品中,也讓人得以重新了解法國陶瓷的演變與相互影響。例如布列塔尼的瓷碗,邊緣的藍色裝飾是由誰發源引進的;如何用Malicorne鏤空小壺喝水的秘密,我們也可以在這裡找到答案。


Rouen 瓷器的典型色彩


博物館二樓的絕美瓷磚



Malicorne的典型鏤空壺(pichet),要怎麼喝水才不會漏出來呢?
(Buvez, je le veux bien, mais sachez placer votre main.)

受到Langeais瓷器的影響,最後引進到Malicorne成為當地獨特的製作方法

馬賽的瓷器風格


布列塔尼瓷器典型飾有藍邊的裝飾


繪有鄉村風景的裝飾釉盤

繪有標語的廚房器皿,今日依然不退流行

各種瓷製的迷你水果,可供作初學雕刻的習作

用現代化的博物館延續文化遺產的生命,雖然不是生死攸關的事,卻是人類能與其他物種有所區別的證明。


Malicorne市中心的樹

有興趣的朋友,可到下列網站逛逛 :

Bourg-Joly Malicorne商店官網
Malicorne Espace Faïence博物館官網




Plus d'infos »

歐洲的城堡




終於有時間把之前拍的照片做個整理,順便試試用iMovie做成一段影片。

打開電腦相簿,滿滿的照片映入眼簾,不論是壯觀的景色或是瑣碎的文字,現在回想起之前旅行時的瘋狂狗仔行徑都覺得好笑,我當時怎麼會拍那麼多照片?

這些照片的意義,對我個人而言,除了提供回憶之外,比較像是一種打卡式的標記,告訴未來的自己 :「我曾來過這裡。」在這個廣大的星球上,我,一粒小小的塵埃,曾經在某片土地上留下足跡。

在偉大的建築面前,我總昂首興嘆,這些雕梁畫棟,牆壁有時斑駁的樓閣,氣勢恢宏、塞滿古典風格傢俱的房間...,不論是台灣的林家花園還是法國的香波城堡,他們都記錄著一個家族、一個傳統的歷史,這是文化的傳承,一份文化遺產。



我將這段影片獻給那些為文化貢獻一己之力的人,
也感謝在法國曾經帶我上山下海的友人,
(難得一起玩德奧瑞的Ida、Imo和Zélie,
周末常常帶我到處逛逛的Danielle和Roland,
人漂亮又超級親切的Angers地陪Jérina,
招待我和室友到南法玩的Jérôme...等)
俗話說「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
沒有他們就沒有這些讓我大開眼界、精彩愉快的旅行。

YouTube 影片連結








Plus d'infos »

[抱怨] 老法的 blablabla


我不知道為何有人可以明明懂的事不多,不但不謙虛,還可以理所當然氣燄囂張霹哩啪啦地在餐桌上灑一堆批評,而且還是負面的那種。

我現在明白了,我覺得法國年輕人或是小孩並不是特別早熟或比台灣人懂得多,相反地,他們非常地幼稚急躁,雖有狡黠的聰明,卻沒有包容的智慧雅量,對亞洲的理解也相當受限。他們只是很會blablabla講一堆,好聽一點是「勇於自我表達」(因為從基本教育開始法國人就非常推崇表達這件事),難聽一點是「盲目批評」,很瞎,真的很瞎。

他們對於台灣美食、亞洲料理到底懂多少,口味這件事是很主觀的,也跟習慣有關,我說某種乳酪聞起來很糟,氣味像公廁一樣令人不適,以老法一貫好辯的個性,我的小姑跟小叔就開始聯「嘴」揶揄說中國料理的不是(好像是本能地把我同化為中國人),我講個一句,他們可以回個一大篇。好樣的。

有一次也是因為另一個小叔(我先生兄弟姊妹很多),飯桌上聊天時他聽聞我先生轉述我料理肉類的方法是切成丁再煎炒,我先生對這種烹飪效果讚不絕口,但我親愛的小叔卻直接當大家的面說「把肉切丁切塊,這不叫料理」(難道所謂的cuisine是由你來定義的? 肉不切丁才叫料理,牛排豬排羊排雞排才叫料理? 太可笑了,真的要親眼看到他那副嘴臉才會火大)。

還有一次,親戚的電話壞了,他說電池有問題,接著就說「一定是台灣製的」。我知道他是在間接教訓調侃我,但是我偏偏就裝作我聽不懂,我就是要用一付「你在說啥土話老娘我聽不懂」樣,來氣死那些向來志得意滿以教訓他人為樂的法國人。等該小叔離開以後,我公婆都站在我這邊安慰我說「他很壞,他是故意的,等他有天也娶台灣人他就會後悔」,我回「沒關係,我不在意,而且我敢跟您們打賭他絕對會娶法國女人」(OS: 以他那極端的沙文主義,台灣人嫁給他就瞎透了)。

令我不滿的除了批評內容外(當然他可以批評,但是法國人的批評就是超級機車,而且還是對自己的家人朋友),還有那種明目張膽的跋扈態度,因為其實他們對中國日本這些主要亞洲國家的思想和文化習慣了解得太少,而對自己國家的文化太過了解,以這些高盧雞的習性,they 當然會大肆吹捧自己母國的美好,尤其是連亞洲都沒去過,要以我一個區區小台灣人的兩三句話為基礎一直吹噓對比法國的偉大當然非常容易。

回家跟先生抱怨了一下,他說「不要理他們,他們什麼都不懂。」
是啊,所以我就是氣在心裡等時機成熟再反擊(等他結婚的那一天一定要好好鬧他)。法諺云: 「復仇是一盤冷掉再吃的菜。」(La vengeance est un plat qui se mange froid.) 我雖不是志玲姊姊,但是下次我會一笑置之,或用冷漠來證明they的自大愚蠢。面對對話者的無知(ignorance),我就用無視(ignorer)來回應。有時沉默比惡言更傷人哪。



至於我家那隻大豬(文明一點的稱呼應該是「我的配偶」),他偶爾也有類似的症狀,不過該動物還有其他更令人難以置信的幼稚行為,容我改日大爆發再敘。


老娘改天要練一下長一點的法文粗話,入境隨俗,罵人帶髒字才是我本色,哇哈哈!!!




Plus d'infos »

讓我驚訝的 Mère Poulard 餅乾

昨天跟小麥非常難得地逛了三個小時的商店,
買回家的戰利品當中,
唯一一件讓我跌破眼鏡的就是...
登! 登! 登! 登!

Mère Poulard 牌的 galettes du Mont Saint Michel(聖米歇爾山餅乾)





在還沒認識該牌以前,我覺得St. Michel牌的已經很好吃了。
尤其是該牌的小瑪德蓮蛋糕,幾乎是下午茶早餐必備的居家良餅啊~



本來我就不是特別愛吃餅乾甜食的人,
對這個昨天去Noz(專門收購因經營不善倒閉的店家之商品,或是幫店家銷庫存,東西大多賣得比原價便宜)採購的零食,起先我並沒有抱太大期望,但是今天嚐了Mère Poulard 之後,才真正有驚為天「餅」之感 !

話說Mère Poulard是法國北部諾曼第地區聖米歇爾山(Mont Saint Michel)當地的重要指標性人物之一,也是全法國人都認識的老字號。在聖米歇爾山觀光商店及餐廳林立的兵家必爭之地,有許多飯店民宿及店家都叫Mère Poulard,原因無他,因為Mère Poulard就是當地傳統美味的象徵。

希望下次也能有機會嚐嚐它的小瑪德蓮蛋糕。^ ^




Plus d'infos »

Noirmoutier 夏日初體驗


前言


2013年尚未過完,但值得讓我大書特書的事,一定會包括今年七月在努瓦爾慕提耶島(île de Noirmoutier)上度過的假期。雖然我不太想替該島觀光局打廣告,但因為我剛度假回來,想寫一篇心得遊記抒發感想(我的部落格也的確很久沒處理了),藉此強烈推薦大家到這個佔地只有四十九平方公里的小島上旅行觀光,因為實在值得暑假闔家或是攜伴一遊。
用法語一言以蔽之就是 : C’est super sympa ! (超讚的啦!)


Noirmoutier島簡介


努瓦爾慕提耶島位於法國西部羅亞爾河地區(Pays de la Loire )的旺代省(Vendée 85),是個帶有布列塔尼海洋風情的島嶼,島上特有的溫和微型氣候使得含羞草樹(Mimosa的其中一種)在此得以紮根並在冬季開花,故該島又被稱為「含羞草之島」。島上特產是各式各樣的鹽(沒錯,鹽又很多種:例如花鹽、海鹽、香料鹽),開車一過通往島上的努瓦爾慕提耶橋(pont de Noirmoutier),隨處可見片片鹽田、田園農舍和許多四隻腳而略顯呆滯的草食性動物。努瓦爾慕提耶島雖是個小島,但其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即高達一萬九千多人,比法西第一大城南特(4300/km²)及西南法度假勝地坎城(3733/km²)還高(以上數據來源皆為維基百科)

島上居民產業主要以觀光業、經營旅館民宿、車輛及遊艇租借、及販賣當季蔬果為主,七八月暑假觀光旺季是最熱鬧的時候,白天海邊及市中心人潮眾多,入夜後街上仍有堅持不睡的遊客騎自行車出沒,其喧囂只輕微地污染了當地住戶的聽覺。這裡的夏季溫度比起同區域的城市(例如南特或昂熱)顯得較和緩,今年2013年七月最高溫逼近30度,南特卻已有35度的炙熱盛況,有台灣友人說要去買電扇裝冷氣了。以個人經驗,夏天其實只要待在陰影下,就算溫度高,一般還是可以忍受;相對地,在台灣說出「心靜自然涼」來安慰自己或是企圖省電費對我而言則是越來越不可能的任務。


Plage des Dames


努瓦爾慕提耶島(以下簡稱努島)沿岸有許多白色沙灘,每個海灘各有風情,也各有自己的名稱。我們住的地方位置靠近Plage des Dames (暫譯:女士們的海攤),是個腹地夠廣大、能容納夠多人野餐、玩沙灘排球或讓小朋友幹蠢事的地方。沙灘上有一間大旅館(應該至少有三星級),名叫Hôtel Beau-Rivage(美麗海岸),以亮黃色及水藍色條紋相間的色彩作為外部裝潢的基調,讓人嗨到想昂首高唱我愛夏天。嗯,但就其便利的地理位置而言,似乎要花不少銀兩才住得進。今年我們適逢小淘氣尼古拉在此開拍續集,其題材以暑假為主,往「女士們的海灘」的路上設有告示牌限制車輛前往該海灘,好險法國人一般也沒有那麼愛湊熱鬧搶看大明星,不過我跟外子的姑姑姪子們還是想要看看這些年收入至少破百萬的二線演員的三頭六臂。

Plage des Dames 海灘上的高級飯店


難忘的海邊野餐


在沙灘上野餐是一個很特別的經驗,想想自己已經多久沒到海邊,童年時在台灣也只去過白沙灣,大學畢旅去了花蓮賞鯨,出社會後也一直抽不出時間去北海岸,一向沒車代步的我就連三芝也只是坐大眾運輸工具經過,真是有夠可憐。沙灘上的人們總有許多事可做,就算是連我這種不諳水性的旱鴨子都可以開心泡腳,向香港腳說不。下午五點,太陽尚未從我們的背後下沉,沙子細細白白的、熱熱的,坐在上面屁股彷彿快要灼傷,但真正會發燙的其實是被陽光直射過久的背部,這時就會發覺一張海灘折疊椅的重要性了。

在沙灘上野餐需要一張桌子卻又沒有家具時,就需要小屁孩們鏟沙來幫大人完成這樣的工作。不消一刻鐘,就可以把你的桌巾及食物擺上去,在享用美味佳餚的同時,欣賞黃昏美景及享受退潮的靜謐。在這片金色沙灘上,最美的時刻就在日落退潮時,比斯開灣的海面平靜無紋,夕陽的餘暉映射在兩艘小艇上,閃閃發亮,望向遠方,天空和海洋連成一體,這是一種看不見界線的朦朧,美得讓人讚嘆不已。人生至此,夫復何求?


精彩熱鬧的市中心


對於沒有車又常一個人趴趴走的我來說,交通是否便利一直是我旅遊關心的重點。尤其是下榻偏遠的民宿時,是否有交通工具到達市中心是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我曾經因為在Nîmes住的青年旅館離車站太遠,而差點趕不上火車被迫延誤行程,雖然最後多虧火車誤點讓我得以趕上(法國國鐵似乎冥冥之中聽到了我的心聲),但我這一輩子都不想再經歷這場惡夢。

就交通便利性而言,滿分若為十分,我至少給努島8.5分。若七八月來努島觀光,光是通往四條主要海灘幹線的公車皆免費這項優惠措施,就能讓習慣法國生活樣樣都要錢的人大大感動,雖然公車班次平均一小時只有一到兩班,但光是免費這一點就非常貼心,而對於有車的人更是省時省錢,靠近市中心及許多沿海城鎮都設有的Grati Park停車場也是糾干心的完全免費。
此外,若想到大陸上的鄰近城市觀光,也有區域巴士171號線供遊客搭乘。

靠近港口的Noirmoutier市中心幾乎什麼都有,能符合觀光客所有生活需求。餐廳林立,但是沒有看過多高不可攀的餐廳就是,畢竟該島有很多遊客攜家帶眷,若住民宿買菜回家煮是最划算的了。大賣場就在市中心,此外還有運動用品店,釣魚用品等應有盡有,生活雜貨店、家飾店、服飾配件店、鞋店、縫紉刺繡及針織用品店、古董店、電影院、海洋館、寵物店、魚市場、圖書館、郵局、銀行、觀光局、城堡、教堂等,光是一間紀念品店就可以讓人逛很久,果然是一座以觀光業為主的海島啊,廚房用品、文具用品上的裝飾主題都以海洋為主,充滿濃厚的當地色彩,到處是水手、船隻、燈塔、魚、家禽等等之類的裝飾,光是木船、水手、海鳥的小雕塑或是盛裝鹽巴的器皿就可以擺滿一整櫃。市中心除了有許多逛不完的特色小店外,最不能錯過的就是週二、週五早上的傳統市場和下午的手工藝市集了。

由於第一天到達努島已是法國國慶日深夜,欣賞完跟台北101比起來爆弱的「兩顆花椰菜」煙火後,隔天我就想前往市中心一探究竟。週二、週五市中心的廣場人滿為患,攤位就安置在顯眼的旋轉木馬旁,早上市集主要為販賣時蔬、肉品、服飾配件、家庭雜貨等攤位,雖然這些東西看來稀鬆平常,但是在努島上就是特別好買,購物非常輕鬆愉快。原因無他,因為價錢平易近人!一個厚實的小器皿一歐可以買兩個,漂亮的馬克杯一個只要三歐,中型沙拉盆才兩歐,品質不錯的遮陽帽一個十五歐,價錢比大城市中的廉價用品店還便宜,整個就是很好買啊!重點是下午的手工藝市集,刺繡、金工、皮革、手工飾品、水彩畫、木雕、掛鐘、掛毯、櫥櫃及桌椅等古董家具等族繁不及備載,真是讓喜愛手工雜貨的我逛得興味盎然!我想既然來了努島,萬不可空手回去,紀念品裡至少要有鹽才對得起江東父老。我於是立馬敗了一個鹽土(terre de sel)塑成的可愛小雞,這是個混和當地海鹽及黏土的塑料而捏成、之後再上色的小雕塑,可惜的是,鹽土不耐潮濕,須注意保持乾燥,以免塑像遇水氣融化。

位於市中心的Noirmoutier城堡

Le Vieil


島上的熱鬧的靠海區域除了Noirmoutier-en-l’Île外還有Le VieilLes SableauxL’Herbaudière等小城鎮。

Le Vieil是個迷人適合散步的地方,位於努島最北端,從市中心的公車站搭乘B線即可到達。城鎮中心有一間SPAR超市,附近也有一間小教堂供民眾望彌撒,教堂對面則是一間互助圖書室,只要繳年費2歐即可借閱書籍。圖書室隔壁則有一個小型手工藝展覽,展出各式手工藝品。

鎮上除了附近的海灘,最令人難以忘懷的莫過於可愛的房舍及花園,這種小巧精緻的特點跟布列塔尼地區北端的聖馬羅(Saint-Malo)的濱海度假豪宅風格完全不一樣。我實在無法用我有限的詞彙貼切如實地描寫我在Le Vieil所看到的房屋,那是一種簡單純樸的美,許多房屋的特點就是其百葉窗板大多都以藍色色調漆成,有水藍、土耳其藍、灰藍、深藍、靛藍、接近綠色的或是其它我不知名的藍,與安茹地方(Anjou)的單調房屋相比,羅亞爾河沿岸那些房子就顯得極其蒼白乏味。如果把努島上所有窗板的顏色都放在調色盤上,其色彩的分佈應該會像是道繽紛多姿的彩虹。除了窗戶的色彩外,還有大部分的住家都以絲毫不具防盜功能的白色矮牆區隔,牆上的門牌瓷磚上除了標有數字外還常搭以一幅小巧精緻具有海洋風情的圖畫。

這些賞心悅目的低矮平房當中,有些是供出租的民宿,有些則是一般民眾專門度過暑假之用,無論如何,這些房屋的風格大都接近我理想中的房屋:白色精緻的海洋風蕾絲刺繡窗簾搭以土耳其藍的百葉窗,不時有藤蔓攀爬其上,往低矮的白牆內看去,花園裡種滿了各色的當季花朵:玫瑰、繡球花、三色堇、蒲公英等,旁邊會停著一兩台自行車,不然就是一輛方便吹風出遊的敞篷車。花園裡有時還會有一些古色古香的傳統裝飾,增添幾抹樸實自然的田園鄉村風味。

這裡的房子跟我們住的Les Bois de la Chaise的房子風格樣式很不一樣,在Les Bois de la Chaise的房子都以宅邸(manoir)為主,適合給人口多的大家庭度假用,Le Vieil則像是位於法國的小希臘,白色和藍色是最常見的色調,我在Le Vieil養成了偷窺他人住家的壞習慣,因為實在太美、太有魅力到讓人想親近拜訪。Le Vieil是個非常適合散步的好地方,就連小教堂上的玫瑰花窗都展現精緻細膩的沉靜之美。

Le Vieil 的典型房屋

Les Sableaux 


Les Sableaux是個適合騎自行車前往的地方,若是情侶來這裡散步也很不錯,
靠近Plage des Sableaux有許多營地,隨處可見露營用的卡車和帳篷。沿著雅克森防波堤(Jetée Jacobsen)往前走,就會看到自然生態保護區(réserve naturelle),一旦進入該區,所有車輛都禁止進入,但是政府非常歡迎民眾騎自行車或是步行前往。在這裡可以從事釣魚,但是所有可以捕捉的海產種類都明確標示在入口的告示牌上,每個物種都有大小限制,每個人的漁獲量也有限重。我覺得這是一個寓教於樂的好地方,藉此可以教導孩子認識動物並尊重生態環境,不為一己之私濫捕,同時另一邊也可以觀賞鹽田以及沼澤上休憩的候鳥。這裡環境優美,可以遠眺教堂和城堡,天氣好時不要忘記準備遮陽帽,走到盡頭時,就是Noirmoutier市中心了。

L’Herbaudière


一大早出門我就搭乘免費公車C線到L’Herbaudière,這個位於努島最西北端的區域。如果喜歡船隻或海港,到L’Herbaudière散步就對了,那裡什麼沒有就是船很多,因為L’Herbaudière就是一個港口小鎮。每週一早上都會有和市中心一樣熱鬧的市集,若很早出門,鎮中心的麵包店還會有熱騰騰的可頌等著你。這裡的觀光用品店不多,但是其中幾間很好逛,光是家飾我就可以逛將近一小時。想要買頂遮陽帽到Comptoir de la Mer就對了,裡面的東西跟其他觀光用品店賣得不一樣,價錢也有比較便宜的,不過商品主要以家庭廚房用品、服飾配件為主。

相較於Le VieilL’Herbaudière比較適合喜歡熱鬧市集、想購物買紀念品的遊客,尤其市中心有許多海鮮餐廳,應該不會讓人太失望。

Le Gois


Le Gois是來努島絕不能錯過的景點之一。這是一條在漲潮時會被水淹沒的道路,曾經有車子因為在漲潮時來不及通過而因此報銷,所以掌握退潮時間是非常重要的。在退潮期間可以來此處挖蚌類或牡蠣,好多人自備工具攜家帶眷挖了一籃又一籃的泥蚶(coque)。等到開始漲潮時,就可以到停車場附近的高地等待,看著海水漫漫淹沒通道也是一種奇妙的經驗。

在 Le Gois 等待漲潮的人們


結語


若要說一下努島的缺點,我想應該就是在這裡度假的人太多,而且有時候過了午夜街上仍有人喧嘩,擾亂住戶安寧。總之,這是一個適合全家人一起來露營野餐、光腳踩沙、從事各種水上活動(除了衝浪、騎水中摩托車以外)的地方,也適合喜歡騎自行車環島吹風的人,更適合喜歡逛市集購物的觀光客,或是想在海邊拍婚紗照兼度蜜月的新人。我在Noirmoutier的日子非常充實,同時也藉機讓自己沈澱一下,希望下次來時這裡一切都沒變。





Plus d'infos »
Copyright © 2017 Sophie Sylvestre. All rights reserved. Fourni par Blogger.